抗日戰爭勝利68周年之際,抗戰史實記述又有新著,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發行紀實力作《隨棗會戰》,以翔實、生動的史筆,向人們敘述了武漢大會戰之后發生在鄂西北隨棗走廊的兩次中日之戰。
《隨棗會戰》開篇向人們展示了武漢大會戰后,抗日戰爭轉入持久戰階段華中的抗戰態勢:日軍占領武漢及周邊城鎮,中國第五戰區、第九戰區堅守鄂西北、鄂西南和長沙、南昌,與武漢日本占領軍相持、對峙。鄂西北的隨棗走廊處于這種相持與對峙的最前線。對峙線上的大洪山、桐柏山、白兆山成為中國軍民抗敵的堡壘。
《隨棗會戰》注重抗戰史實與戰場地理的結合,力圖文字敘述的戰爭走向、戰場攻守陣地與進退路線與山川地理相吻合。1939年5月、1940年5月至6月,華中日本侵略軍挑起兩次“隨棗會戰”(日軍稱“襄東作戰”),試圖拔掉大洪山、桐柏山、白兆山等抗戰堡壘,控制隨棗走廊,占領襄陽、宜昌,威脅重慶和中國抗戰大局。《隨棗會戰》的作者劉永國——一個資深的新聞記者和紀實作家,無數次踏訪昔日抗日戰場,把抗戰史實放到今日可見可觸可登臨憑吊的抗日地理山川上敘述,讓抗戰史實融進了抗日戰場,形成了史實與山川互證的民族記憶。
《隨棗會戰》是我國抗日戰爭“兩個戰場”的結合。鄂西北的大洪山、桐柏山、白兆山是抗敵的前哨陣地和堡壘,大洪山、桐柏山為隸屬第五戰區的川區、西北軍、桂軍、中央軍據守,白兆山為新四軍李先念部的抗日根據地。日軍來犯,三山相互呼應,江淮河漢五百里,抗日軍隊進退運動,但三山始終不退。三山難取,隨棗走廊豈可侵占?日軍徒嘆奈何!《隨棗會戰》以隨棗走廊的爭奪,襄陽、南陽、宜昌的攻防,三山的攻守為戰爭歷史的舞臺,記述了國共兩黨領袖的抗戰指導思想,記敘了李宗仁、李先念、張自忠、鐘毅、陳誠、湯恩伯等高級將領及至一批中下級軍官和士兵在抗戰中的身姿。
《隨棗會戰》注重史實圖片、戰場攝影與文字敘述的對應穿插,全書插入圖片70余幅,其中有多幅首次面世的珍貴攝影圖片。
《隨棗會戰》作者劉永國,系資深新聞人,曾任湖北省隨州市《隨州日報》社長、總編輯10余年,在宣傳工作崗位上從業30余年。
《隨棗會戰》受到出版界、史學界的高度關注。著名民國史學者、華中師范大學資深教授章開沅先生,著名文化史學者、武漢大學資深教授馮天瑜先生,為《隨棗會戰》作序。章開沅先生稱:“《隨棗會戰》全書盡顯作者求實創新的功力與水平,我為抗日戰爭歷史又增佳作深感欣慰,并向廣大讀者著重推薦此書。”馮天瑜先生稱:“《隨棗會戰》視野開闊,眼界高遠。”“敘事比較準確、真實,突破了概念化、臉譜化的巢穴。”“紀實中貫穿了一種文化思考。”
《隨棗會戰》在全國新華書店等圖片發行渠道發行。
以上文稿由《隨棗會戰》作者劉永國先生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