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次共發掘東周墓葬54座,其中土坑墓54座、車馬坑2座、馬坑1座,共57個單位。土坑墓皆為長方形或方形,大部分為東西向。按墓坑規模可為分大中小三類,其中大型墓7座(長度在5米以上),中型墓8座(長度在4米左右),其余皆為小型墓葬。坑內填土皆為黃紅色五花土,土質板結、未見夯筑。在3座大型墓葬中發現有腰坑,坑內或葬狗,或葬陶器。
土坑墓葬中皆有木質葬具,根據朽痕可判定有一槨三棺、一槨二棺、一槨一棺和單棺四種。部分已朽棺槨墓的棺蓋上還可辨有棺飾物,棺內大部分都有朱砂,葬式都為仰身直肢,頭向東。
發掘的最大一座墓葬為M18,墓坑平面呈亞字形,在其南部有一階梯墓道,墓道階梯共15級。墓口南北長16.6米,東西寬15.6米,墓口至墓底深9米,墓坑四周設有三級臺階。葬具為木質,為一槨三棺,槨室分東、南、西、北、中五室,棺室居中。該墓早年曾遭盜掘,值得慶幸的是,唯東室未被盜掘,出土有鼎、簋、簠、鬲等70余件銅禮器。槨底設有“井”字形的墊木10根。在槨底板下的中部有一圓形腰坑,坑內放置陶罐1件。另在墓坑的東、北、西三面各有一2×2米的器物葬坑,坑深7.6米。根據器物形制及打破關系,該墓的年代應略晚于曾侯乙墓,屬戰國中期。根據墓葬規模和出土銘文推斷,應為一代曾侯墓葬,墓主為曾侯丙。
本次發掘還發現了2座車馬坑和1座馬坑。車皆為整體隨葬,均為兩輪獨轅。其中1號車馬坑為2馬駕,從位置看應歸屬M43號墓;2號車馬坑為4馬駕,應歸屬M29。馬坑1座,坑內共葬馬8 具,由于附近沒有與之對應的墓葬,其歸屬無法確指,可能屬于墓地的祭祀坑。
本次發掘所出遺物有銅、陶、玉石等各類質地的文物千余件套,其中銅器占半數以上,大部分銅器上有銘文,銘文有“曾”、“曾子”、“ 曾公子”及“曾孫”、“曾大司馬”、“曾大工尹”等。根據銘文可知,土坑墓葬大多為東周曾國墓葬。另發現有少量戰國晚期的楚墓。
文峰塔墓地的新發現和學術價值:
文峰塔墓地發掘不僅獲得了一批重要曾國遺存,而且創造多個首例
一、首次在隨州境內科學地、完整地揭示了一批春秋中晚期至戰國早期的曾國墓葬,并出土了大批帶有曾字銅器的銘文,是建國以來所發現墓葬身份明確最多和最為集中的一次發現。對于判定墓葬國屬及墓主身份具有重大的學術價值。曾、楚墓葬的同時發現,對確立楚滅曾的確切年代提供了重要的考古年代學依據。
二、首次在隨州境內發現了曾國的車馬坑,已清理的3座車馬坑為2馬駕和4馬駕。對認識和揭示春秋曾國車馬殉葬制度提供了重要實物依據。
三、首次新發現了一座戰國曾侯丙墓,其年代略晚于曾侯乙墓,這是繼曾侯乙墓和葉家山西周曾侯墓地發掘后所發現的又一代曾侯墓,填補了西周早期至戰國時期曾國之間的空白,對揭示曾國政治中心的變遷及重構曾國歷史具有重大學術價值。
四、首次新發現了亞字形的墓葬,刷新了目前已有的東周墓葬形制。根據墓葬規模和出土曾侯銘文,可判定文峰塔墓地應為春秋晚至戰國的曾侯墓地。
五、首次新發現了春秋中晚期曾國青銅器失蠟法鑄造的直接證據。在M33出土的一件青銅盤的銅梗上發現了眾多清楚的蠟流痕跡,這一不可顛覆的新發現,使得迄今紛爭不已的失蠟法鑄造法有了一個定說。
六、首次新發現了隨國銅器。在M21中除出土了一批帶曾字銘文的銅器外,同時還發現了一件帶有“隨”字銘文的銅器,銘文為“隨大司馬嘉有之行戈”。 隨字在此無疑作國名,這是建國以來經科學發掘出土的第一件隨國銅器。隨國器出于曾孫邵的墓葬中,為曾即隨說增添了又一重要的新證據。
清水百合 發表于 2014-4-16 08:51
什么時候對外開放,可以去看看。
光陰似水 發表于 2014-4-16 09:40
隨州還真是塊寶地啊
麥迪的同學 發表于 2014-4-16 09:51
有空看看!!
我是空空 發表于 2014-4-16 10:29
不知道在什么地方
歡迎光臨 隨州網 (http://www.www-77hhh.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