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十、隨岳、麻竹三條高速公路縱橫交錯,相互形成樞紐,除武漢外僅隨州具備此優(yōu)勢,高速公路密度達3.3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二,每萬人擁有1.24公里位居全省第一。漢十高速(G70)在隨州境內全長74.3公里,2005年9月建成通車,是我市第一條建成通車的高速公路,也是全省第一條生態(tài)走廊,拉近了我市與武漢及周邊城市的距離。隨岳高速(G4w2)在隨州境內全長110公里,在全線率先動工并建成通車,中段33公里2007年12月建成通車、北段77公里2009年6月建成通車。隨岳高速與漢十高速在我市交叉形成互通,構建了我市貫通南北,連通東西的高速大骨架。麻竹高速(G4213)在隨州境內全長136公里,是全省高速公路下放地方政府管理后的首個高速公路項目,隨州東段80.8公里于2009年6月采取BOT模式在全線率先啟動,2011年6月建成通車。隨州西段55.2公里2012年10月啟動,2013年3月動工建設,2015年2月建成通車。麻竹高速的建成通車,全面助推大洪山、玉龍溫泉、琵琶湖等景區(qū)旅游業(yè)的發(fā)展。
十二五末期,隨州高速公路建設碩果累累。彼時,有的是自信:“高速公路密度達3.3公里/百平方公里,位居全省第二,每萬人擁有1.24公里位居全省第一。”只不過數(shù)據(jù)真的是這樣的嗎?鄙人不才,遍覽湖北各市交通建設成果數(shù)據(jù),得到了不一樣的排位。
截止2015年農歷年底,隨州建成高速公路里程320.3km,高速公路密度為3.32公里/百平方公里,低于全省平均密度(3.34公里/百平方公里)。密度在湖北17個市州中排名第8名,排在黃石、武漢、鄂州、咸寧、X桃、黃岡、孝感(全部為武漢城市圈成員)之后,而不是自以為是的“第二”。成績不是吹出來的,而是靠辛勤汗水干出來的。
在省內兄弟“多快好省”加快建設主干高速路網的時候,隨州就此熄火,無一寸高速在建工程,形勢確實令人堪憂。展望十三五,兄弟各市比學趕超,隨州如果不上馬新建高速公路項目,必將在十三五末期落后于兄弟城市。屆時,隨州高速公路密度為3.61公里/百平方公里,將從密度排行榜第8名掉到第12名,被荊州、襄陽、宜昌、荊門趕超,低于全省平均密度(4.03公里/百平方公里),僅僅比鄂西十堰、恩施、神農架等少數(shù)幾個地市要高。
“十三五”期間,隨州規(guī)劃建設的高速公路有武漢城市圈外環(huán)高速公路隨州段、楊寨至武勝關高速公路兩個項目,其中武漢城市圈外環(huán)高速公路起于大隨高速公路楊寨段,向下途徑太平鄉(xiāng)后進入孝昌縣境內,隨州境內全長13公里,設置樞紐互通一處,收費站互通一處(太平),該項目前期工作已完成,正在和省交投商談投資協(xié)議,預計2017年開工建設;楊寨至武勝關高速公路則是武漢城市圈外環(huán)高速隨州段的北延伸線,在武勝關和京港澳高速河南段進行對接,隨州境內全長約15公里,該項目是京港澳高速的復線,可有效分流京港澳高速的巨大車流量,目前該項目的前期工作已經展開,有望十三五期間動工建設。隨州東環(huán)高速(麻竹高速經萬店至隨岳高速)和宜昌經荊門至隨州到信陽的高速公路兩個項目,我們正在向省里積極匯報,爭取將其列入中長期高速公路網規(guī)劃,至于線路走向問題我們正在委托咨詢單位進行謀劃布局。
如果隨州不上馬新建高速公路項目,十三五末期就必然落后于全省平均水平。按全省平均密度4.03公里/百平方公里來算,隨州必須在十三五末期建成高速公路里程388.3km,目前建成里程為320.3km。十三五其間必須完成新建68km的任務,其中武漢城市圈環(huán)線廣水段13km、京港澳復線廣水段15km,剩余40km高速項目并無著落。
隨州交通部門必須加快推進隨州東環(huán)高速(麻竹高速經萬店至隨岳高速)、宜信高速(宜昌經荊門至隨州到信陽)兩個項目落地實施,屆時方能不落后于人。必須確保東環(huán)高速于十三五末期建成通車(約45km),方能達到全省平均水平。而要實現(xiàn)這一目標,必須預留3年建設時間,這將意味著隨州必須在2017年底前完成項目前期所有工作,確保項目有足夠的工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