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醫生,我最近一翻身、一躺下就天旋地轉,還惡心!”7月12日上午,患者L女士帶著一臉痛苦和焦慮走進隨州市中心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門診。她描述自己近一周飽受眩暈折磨,尤其在改變頭位時癥狀劇烈發作,嚴重影響了日常生活。接診醫生劉喜亮詳細詢問病史并進行針對性檢查后,迅速判斷L女士的眩暈極可能由“耳石癥”引起。
“小石頭”惹出大麻煩,精準診斷是關鍵
耳石癥是臨床最常見的眩暈病因之一,約占眩暈門診患者的20%-30%。其本質是內耳中微小的碳酸鈣結晶(耳石)從正常位置脫落,錯誤地進入了半規管。當患者頭部位置發生特定變化時,這些脫落的耳石隨內淋巴液流動,刺激神經末梢,引發短暫但劇烈的旋轉性眩暈、惡心甚至嘔吐。患者L女士描述的“翻身、躺下時發作”正是耳石癥的典型表現。
眩暈癥狀瞬間緩解,動作規范是關鍵
明確診斷后,醫生劉喜亮當即為L女士實施了耳石復位治療。治療過程中,醫生根據誘發試驗確定的受累半規管(通常為后半規管),引導L女士進行一系列特定的頭位和體位變化。醫生動作快速而精準,借助治療床調整患者體位,通過重力作用,巧妙引導脫位的耳石微粒逐步移回橢圓囊內的正確位置,從而消除其對半規管的異常刺激。整個復位過程大約2分鐘。
耳石癥手法復位雖效果明顯,但也有復發的可能,溝通技巧很重要。復位治療結束后,L女士再次嘗試誘發眩暈的體位動作時,困擾她多日的劇烈眩暈感已顯著減輕,幾近消失。“感覺好多了!剛才試了試翻身,真的不暈了!”L女士驚喜地向醫生反饋,臉上露出了久違的輕松笑容。
醫生溫馨提醒
耳石癥雖常見且手法復位效果顯著,但頭暈/眩暈的原因復雜多樣,包括前庭神經炎、梅尼埃病、腦血管問題等。若出現與頭位變動相關的短暫旋轉性眩暈,建議及時到我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就診,由專業醫生進行鑒別診斷。耳石癥的確診和復位治療對醫生專業知識和操作技巧要求較高,不建議患者自行嘗試復位操作。
對于復位后患者,醫生建議短期內(如48小時)避免劇烈甩頭動作及患側臥位睡覺,部分患者可能需遵醫囑短期服用改善內耳微循環藥物以鞏固療效。L女士的成功治療案例再次證明,針對耳石癥,及時、規范的手法復位是解除眩暈困擾安全有效的方法,讓患者得以快速擺脫“天旋地轉”的痛苦,回歸正常生活。
小貼士:
復位后注意事項短期高枕臥位(約48小時):睡眠時可適度墊高頭部(約30度),避免患側臥位(即誘發眩暈最嚴重的那一側朝下)。避免劇烈動作:復位后24-48小時內,避免突然低頭、仰頭、快速翻身或劇烈運動(如跳繩、跑步)。遵醫囑用藥:部分患者復位后可能仍有輕微不穩感,醫生或會開具改善內耳循環藥物(如倍他司汀),請按醫囑服用。注意觀察:若眩暈癥狀在復位后幾天內反復或出現新癥狀(如持續頭暈、聽力下降、劇烈頭痛、肢體麻木無力等),應及時復診。
來源:隨州市中心醫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