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夢中的綠洲 于 2015-6-12 09:11 編輯
炎帝神農的信仰與意義——以臺灣為例
文/潘小慧
2011中國·隨州炎帝文化高端論壇演講摘要
這是我第二次到隨州,第一次在2007年4月,我帶領我們輔仁大學哲學系的博士生到武漢跟武漢大學哲學學院學術交流,也順道拜訪了隨州,當時主要參訪的是曾侯乙墓。這次更是令人興奮且意味深長:做為一個炎黃子孫,我終于來到炎帝神農故里,踏上了這片炎帝曾經生活過的土地,祭拜了炎帝神農。在炎帝神農故里,我參與了莊嚴肅穆的“尋根節開幕式暨拜謁炎帝神農大典”,在情感上,我深深覺得有回到中華民族母親懷抱的溫暖感受,以及心靈終于尋根的平和與平衡。在此主要講一講炎帝神農信仰在臺灣的概況。
神農信仰在臺灣起源甚早,至少在鄭成功來臺之前十五年。臺灣地區目前以炎帝神農氏為主神的廟宇,大約有130余座(黃帝廟在臺灣只有5座)。民間對其尊稱,除炎帝、炎王、五谷先帝、五谷爺、五谷仙、神農大帝外,尚有先農、先帝爺、五谷仙、藥王大帝、粟母王、土神、田祖、田主等,率以農神、谷神、藥神祭祀之,尤其為農民、米商、草藥商等行業的守護神。
臺灣神農信仰遠較大陸各地普遍,如此盛況,一方面固然是因為有農本思想的背景,另一方面也與先民渡海、開墾臺灣有密不可分的關系。神農大帝的神性,是農、醫、貿易之神。但大部分以神農大帝為主神的廟宇,多有福德正神(俗稱“土地公”)與注生娘娘配祀。土地原就是農業的基本要素,對土地公崇拜的意義一般在于家宅平安、五谷豐收及財源廣進。至于注生娘娘(俗稱“注生媽”),乃主司生育的神,對注生娘娘崇拜的意義,即在于人丁興旺、人旺財旺,這也是農業生活的價值觀。
神農大帝的形貌,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為頭角崢嶸、袒胸露臂、腰圍樹葉、赤手先足、踞然而坐,手持稻穗或草藥,象征上古時期須與洪水猛獸搏斗的原始裝扮,而稻穗、草藥即顯示神農大帝教稼嘗藥之祖師意義;另一為穿戴帝王衣冠束帶,或手持稻穗,或無,玉面長髯,神情慈穆,表現民族始祖之帝王氣象與愛民護民的仁智風范。雖然臺灣各地奉祀的神農大帝金身,都不脫此二種形貌,但在外觀上也還有紅臉和黑臉的不同。
神農信仰與當地歷史淵源密切相關,神農大帝已成為整合居民向心力的表征。由地方首長主祭,行三獻禮之誕辰祭祀,其遵循古禮之隆重莊嚴,也看出神農大帝在民間信仰地位之崇高,實有別于其它神明。因為神農特殊的文化角色與祖師地位,使得神農廟宇在以農業為主要生產力的時期,成為地方上居民之心向依歸。
炎帝神農信仰(除了重農、勸農思想)對于21世紀的中國人還有什么樣的意義?我歸結三方面來看:第一,學術的方面;第二,民族文化意涵的方面,炎帝神農有許多的創制與發明,帶領百姓由蒙繻到文明;第三,尋根的意義。孔子說:“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這就是一種“不忘本”。拜謁大典的文化意義即在于藉由祭之以禮,終生愛慕感懷之。尋根就是一種探尋“人類之本”的意義之旅。如此,才有善良的百姓,才有溫柔敦厚的民風,才有不忘本的民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