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鴨腳生江南,名實本相符。絳囊因入貢,銀杏貴中州”。這首題為《鴨腳》的五言絕句,是北宋時期著名文學家、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所作,詩中所敘鴨腳即銀杏。 據明代李時珍《本草綱目》稱,鴨腳子,原生江南,葉似鴨掌,因名鴨腳,宋初始入貢,改呼銀杏,因其形似小杏而核色白也。宋代《宣和畫譜》記載說,宮廷稱“銀杏”而民間仍普遍稱“鴨腳”。銀杏生長較慢,壽命極長,從栽種到結果要20多年,40年后才能大量結果,壽命達到千余歲,現存3000余年大樹仍枝葉繁茂果實累累,是樹中的“老壽星”。 湖北隨州市是我國銀杏苗木主產區之一,境內分布著罕見的古銀杏群落。據有關部門普查統計,該市有百年以上的銀杏樹24962株,其中千年以上古銀杏樹598株,是當之無愧的“中國古銀杏之鄉”,千年銀杏谷就位于這里的洛陽鎮,綿延12公里,區內古銀杏樹相連成片、構成群落,深藏群山之間、匯聚成谷,是世界四大密集成片的古銀杏群落之一。據了解,銀杏谷內有千歲以上的銀杏樹308棵,百歲以上銀杏樹17000多棵,定植銀杏樹510萬多棵,有“銀杏王國”和“華夏古銀杏之都”的美稱。 隨州銀杏,本地人又叫它白果,是現存種子植物中最古老的孑遺植物。植物學家常把銀杏與恐龍相提并論,并有植物界的大熊貓之稱。銀杏屬于干果類,在諸多的干果中,銀杏的經濟價值排名第三。 據史志資料考證記載,隨州銀杏具有悠久的歷史:一是在修建“漢十”高速公路穿過隨州市曾都區洛陽鎮鏡內金雞嶺村時,曾開挖出新石器時期古人類的住居區,發掘者在遺址地層中發現了一定數量的稻谷殼和白果殼,這說明5000多年前在隨州境內就生長有野生銀杏物種。二是明朝開國皇帝朱元璋叩拜“隨州銀杏之尊”的故事在民間廣泛流傳。 隨州市地理位置獨特、氣候溫和、雨量適量、光照充足、四季分明,屬亞熱帶季風氣候,且黃棕壤為該市主要土類,適合銀杏生長,使隨州成為全球僅存的天然野生銀杏分布區之一。因環境質量優良,該市以洛陽鎮為核心的14個鄉鎮,保存了大量的古銀杏資源,已被湖北省政府批準為洛陽銀杏自然保護小區。 據有關專家介紹,正是隨州獨特的地理位置,適宜的氣候條件和優良的自然環境,才孕育出隨州銀杏的獨特品質。其感官品質特征有5大特色。一是在外型上呈橢圓,接近球型,外殼堅硬,核色乳白光滑,比一般銀杏要重,縱徑26mm,橫徑25mm,平均單核重3.85克,最大核重4.4克,每500克只需113粒,而一般的銀杏則需要300多粒;二是核仁黃綠,外觀顏色呈乳黃色或帶乳白色有光澤,內種皮易剝離;三是熟食時,其口感糯甜;四是生長季節比一般銀杏要長,即每年的4月上旬開花授粉,10月前全部果熟采收;五是鮮葉氣味清香甘甜、湯色清黃明亮。另外,隨州銀杏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等元素,具有一定的保健功能,在宋代就被列為皇家貢品。 2014年,質檢總局發布公告,批準對隨州銀杏實施地理標志產品保護。 據了解,在“十二五”期間,隨州市完成新增種植面積4萬公頃,銀杏鮮葉果達數百萬噸,受益農民達20萬余人,成為該市農業三大產業集群之一。近年來,該市充分利用資源優勢,先進加工工藝、藥食同源的中醫理論、科學先進的配方技術對銀杏進行深加工,生產的神農根牌銀杏茶、銀杏口服液、銀杏軟膠囊、銀杏果等有機產品,并在人民大會堂舉辦了銀杏系列產品專家科技論證會。自1976年開始出口,隨州銀杏在國際國內市場一直熱銷,供不應求。《中國質量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