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靈魂;文化,發散著一座城市的魅力。隨州,是一座浸潤著炎帝精神文化的城市。數千年來,炎帝精神文化從來沒有離開過隨州人實實在在的生活。
炎帝神農頌歌,世代傳唱
“夢隨心動,我們邀約在歷史中。夢隨心動,這里故事也不同,立春立夏立秋冬,立天立地大神農……”
昨日清晨,一名女孩清唱的歌聲傳入記者耳中,那樣親切、動聽。
女孩姓王,2010年尋根節時,她還是隨州職業技術學院的一名大學生,一名志愿者。當年拜祖大典上,歌手黃英的一曲新歌《夢隨心動》,讓小王和她的同學們記住了“大神農”,也唱會了《炎帝大歌》和《炎帝頌》。
關于炎帝的頌歌,隨州人已經唱頌了幾千年。
文獻記載,對炎帝神農,夏人祀之,周人祀之;漢以后,更是上升到“夫圣王之制祭祀也”的高度。
每年農歷四月二十六對炎帝神農的祭祀,是隨州地區的重要習俗。隨州作為炎帝神農故里,也在這些活動中得到了歷代人們的廣泛認同。
唐代大詩人、“詩仙”李白,對隨州而言,只是一位過客。然而,他清楚明白地稱隨州是“漢東之國,圣人所出”之地。他還把到隨州拜訪好友之行,在詩中稱作“入神農之故鄉”。這首名為 《冬夜于隨州紫陽先生餐霞樓送煙子元演隱仙城山序》的詩歌,由唐代大書法家、“草圣”張旭寫成了著名的書法作品《李青蓮序》,并流傳至今。李白詩歌、裴旻劍舞、張旭草書被唐文宗御封為“三絕”,而一幅《李青蓮序》,就占了“兩絕”。李白歌唱的“神農之故鄉”隨州,誰說不神奇?
歷史進入20世紀30年代。1934年,“民國第一謀士”何成?上將在家鄉捐資辦起了隨州第一座現代中學,命名為“烈山中學”(現隨州一中)。當年烈山中學的校歌這樣唱:“隨兮隨兮漢之東,泱泱大國風;……現代教育重生產,更追蹤,先圣神農。”1943年,于抗日烽火中在隨縣瞚潭鎮創辦的湖北省立第三師范學校 (后遷至孝感,今湖北工程學院),其校歌也唱到:“漢水之東,楚北雄封;誕生季子,首出神農;……莘莘學子,勿懈乃功;立人立己,無名英雄。”炎帝神農的勤勞、奉獻精神,至今仍是需要隨州學子們繼承和學習的重要精神、文化遺產。
炎帝文化元素,融入城市發展
走進隨州城區和隨縣厲山鎮,隨處可見炎帝精神文化的現實符號——
城市道路,有炎帝大道;城中公園,有神農公園;龍頭企業,有炎帝農業科技股份公司、神農生態食品公司;賓館酒店,有炎帝大酒店、烈山賓館;酒類產品,有炎帝神曲白酒;商標,有炎帝牌專用汽車;農民合作社,有神農蔬菜專業合作社;車站,有神農客運站;醫藥,有“神農愈癱飲”中藥制劑……
這一切,讓隨州更顯歷史文化的厚重。
豐厚的歷史文化資源是隨州的優勢。目前全國有124座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湖北省5個,隨州位居其一。參考專家意見,市委、市政府將炎帝文化的精髓概括為16個字:剛毅自強、兼容開放、重信尚德、銳意創造,并以此塑造新時期隨州的城市人文精神。
市委書記劉曉鳴認為,隨州作為全省最年輕的地級市,基礎差、底子薄,要趕超先進地區,必須有強大的精神文化支撐。弘揚炎帝精神文化,正是從隨州實際出發作出的必然選擇。
在弘揚炎帝精神,發展炎帝文化方面,隨州人近年來從三方面不懈努力:加強炎帝故里景區、隨州博物館文化硬件建設,讓城市自身的炎帝文化印記更加深刻;加強推介,對內弘揚炎帝精神,對外支持炎帝文化研究,把文化推介與城市營銷結合起來, “讓人提到炎帝就想起隨州”;同時,抓好世界華人炎帝故里尋根節活動,用活動聚人氣、增活力。連續五屆成功舉辦尋根節,使隨州文化的知名度和美譽度大大提高。 “隨州神農祭典”入選國務院第三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隨州作為炎帝祭祀中心的地位得到了國家層面的確認。
我市注重推進文化與經濟建設的緊密結合。在文化與旅游的結合上,近幾年來,大打文化旅游牌,“炎帝故里”、“編鐘之鄉”、“中國千年銀杏谷”、“佛教名山、養生天堂”大洪山等旅游品牌日益叫響,游客人數和旅游經濟收入連年以兩位數以上的速度增長。
在文化與產業的融合上,隨州作為“中國專用汽車之都”,通過發揚炎帝文化精神,專用汽車產業走出了跨越式發展之路。從2005年到2013年,隨州專汽產業年產值從36.5億元增至300.3億元,規模企業從57家增至152家,專汽年產量從1.37萬輛增至7.6萬輛,年出口從184萬美元增至2億美元。香菇產業是隨州的特色農產業,2008年,全市食用菌出口剛剛過億美元,到2013年出口就達到6.5億美元,6年增長了近6倍。
在文化與城市建設結合上,隨州在給新建城市道路命名、建設城市公共設施等方面,注重注入更多炎帝文化元素。2013年10月,占地近千畝,以隨州地域文化為主題,集文化紀念、生態旅游、健身娛樂于一體的隨州文化公園落成開放,隨州城市更加親民、宜居,更具文化底蘊……
-隨州日報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