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大概最火的就是“互聯網+”的話題,從國家領導到各行各業,無不想在此次風口中尋找機遇。互聯網大會,數據大會等等各路大佬輪番上陣,給我們灌輸了一個又一個新名稱, “工業4.0”,“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可穿戴式設備”,“智能家居”,“機器人”,“飛行器”,“創客”,等等。 可以說這是一個各種思想火花集中碰撞的年代,也為什么有人說今明兩年是最好的創業年代(政策和大環境)。因為一直在關注,所以自己理了一下,也歡迎討論。
1、什么樣的人更容易成功創業?
個人認為有想法并能付諸行動,面對困難能迎難而上,積極樂觀,并且能堅持不斷學習的人更具備成功者的品質。
2、創業要做哪些事情?
創業第一步:想創業,起碼要對下面的3個問題心里有數,如果要做路演底稿,也可以按下面的問題去準備
做什么?
怎么做?
誰來做?
做什么可能就是一個靈感,一種思路,一個大膽而可行的想法,能真正抓住某一群體“痛點”的創業初衷更容易成功。和傳統創業相比,有一點需要具備,就是內容盡量貼近前面那些名稱,才更符合潮流。不要認為這些都是一線城市才能做的事情,即使在隨州這樣的小城市,也有很多機會。后面可以討論
怎么做一般是具體的落地方案,對創業初衷的目標設定,可遠大可實際。能夠真正實現技術驗證,實驗性生產甚至初版產品。
誰來做就是團隊成員,創業團隊可能不一定各方面的人員都能齊整,首先要保證能初步完成產品的人員。目前看來大多數團隊在創立階段的成員以技術人員為主。
初期階段的資金來源更多的是靠自籌,畢竟在產品和前景不可預計的情況能得到投資的機會不多。
另一個可行的辦法是了解政府的扶持政策,爭取資金支持,比如畢業生創業扶持之類的,以及具體的項目對應的各類直管機構的項目申報(招商局、團委、科委、甚至國資委),各地政策不同,比如隨州以前的創業活動都是可以的。
還有一個比較新穎的獲得資金的方式,產品類的創業團隊甚至能通過網絡創投、融資類項目平臺獲得資金,能極大的降低初期的資金風險。當然,前提是你能通的過審核。
創業第二步:試錯及發展
新型的創業基本上都有一個特點,更關注用戶,以用戶為中心提供服務。“試錯”實際上就是比對你所做的決策行為是否帶來了用戶的增長。決策可能包括如何推廣,如何收集用戶反饋,以及改進服務或產品,使得更能抓住用戶的“痛點”。用戶可以來自全國各地甚至國外,創業項目針對目標用戶在哪些區域越集中期初越容易發展。
很多平臺類的創業通過強大的地推團隊(就是類似街掃,發活動傳單之類)進行初期用戶群體的積累,中后期主要靠口碑及用戶自發性宣傳進行推廣。平臺類的產品創業初期如何去做網上有很多介紹,可能有人了解的更多。
創業初期階段的發展有的可能更不一定具備清晰的盈利模式,比如視頻類網站、演播室類平臺的初期,都是隨著用戶數量的擴張到某階段,各類用戶類型需求明確后帶來了新型的盈利模式;
也有一開始就定義好了,比如論壇里前期說過的搞租賃的小伙,或者餓了么的介紹。這類模式一般更強調的是資金的流動性,畢竟現金流越充足風險越低,對未來的投資人的吸引力也越大。
有些創業者在這一步即開始了初步融資,一般會尋求天使投資人進行投資。有些城市有類似的創業平臺(為毛我大隨不搞一個這樣的平臺)活動或者創業咖啡廳之類的地點,幫助投資人和創業者進行初步溝通,武漢光谷也有個路演平臺。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