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方舟而濟于河,有虛船來觸舟,雖有惼心之人不怒,有一人在其上,則呼張歙之,一呼而不聞,再而不聞,再而不聞,于是三呼邪,則必以惡聲隨之。 向也不怒而今也怒,向也虛則今也實。人能虛已以游世,其孰能害之? 《莊子·山木》 【譯文】 兩只船并稈過河,有只空船撞上來,即使是心地狹隘的人也不會發怒。如果有一個人在那只船上姑子么這兩只船上的人一定要咔咕他把船撐開去。喊一聲不聽,再喊一聲還不聽,喊第三聲的時候,就一定會伴隨著辱罵聲了。 起先不發怒而現在了怒,這是因為起先是空船而現在船上有人。人如果能夠以虛心克已的態度悠游于人世,那么誰還能夠傷害他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