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年來,國家文物局先后公布了兩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共24家,我省熊家冢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位列其中。此外,湖北銅綠山考古遺址公園、龍灣考古遺址公園、盤龍城考古遺址公園,去年被列入第二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立項名單。
在第一批國家考古遺址公園中,西安大明宮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隋唐洛陽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等,已成為當地城市坐標和熱門旅游景點。相比之下,我省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名氣還不夠大。
“考古遺址公園展示的對象不是專家,是普通公眾,要讓公眾看得懂、看得有興致,不能只是干巴巴地展示。”11日,來武漢參加“考古資產保護利用盤龍城論壇”的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杜金鵬研究員如是說。杜金鵬談到,湖北已掛牌及立項建設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有墓葬類、城址類、宮殿建筑類等,基本上都屬于土遺址,其保護、展示難度大,可觀賞性較差,若展示得不好,公眾會看不懂或興趣不大。“建議在展示手段、服務體系上有所創新”,他稱,目前遺址公園展示有復建、現場展示等手段,還可借助高科技手段各顯神通,避免千篇一律,如大明宮遺址公園的一個宮殿運用電子技術、燈光展示,讓人恍若穿越時空置身古代宮殿。同時,要做好公眾考古普及工作,讓觀眾感知遺址當年的輝煌程度,有哪些技術、藝術成就等。
“建設遺址公園,有保護遺址、服務科研及向公眾展示等多重作用,利用和保護之間應尋求平衡。”杜金鵬認為,遺址公園不同于普通公園,若客流量過大,會對遺址保護造成壓力,特別對土遺址而言,因此,應在節假日等高峰時段適當控制客流量。此外,為滿足游客親身體驗的需求,應開辟更加豐富多樣的互動項目,如模擬發掘、體驗文物修復等。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