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美國國防部長哈格爾在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書面采訪時表示,美國支持日本首相安倍為解禁集體自衛權而修改憲法解釋。這是美國部長級官員首次正式對日本行使集體自衛權予以支持。聯想到此前積極推進的“放棄武器出口三原則”,我們不得不說,安倍政府步步為營的“強軍夢”,恐怕正在逐漸變成現實。 國內的輿論說及日本軍國主義的抬頭,總有一種老生常談:日本人民和中國人民一樣,渴望和平相處、互惠互利,他們也在譴責右翼勢力歪曲歷史的行為,更反對軍國主義的復辟…… 這樣的論點,其實就是把“日本人民”和“日本政府”、“日本軍國主義”給劃分開來了,仿佛“日本人民”一直站在“日本政府”和軍國主義的對立面。情形真的如此嗎? 今年1月份,安倍在日本廣播協會電視臺多黨黨首討論節目中說:“總得有人作決定,因為日本不能被關在一個四五十年前做的盒子里!彼f的“盒子”,即是日本作為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戰敗國,所被限制的種種,如日本憲法禁止以武力威脅或使用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不得在領土外駐軍,等等。而去年的一份民意調查顯示,63%的日本人認為日本已為戰爭罪行做出足夠道歉——在那些年齡在18-29歲的年輕人當中,持這一觀點的比例升至73%。為日本年輕人辯護的人表示,他們憑什么要對自己出生之前逾半個世紀發生的事件感到內疚? 如果這一事例還不足以說明日本不存在“人民”與“政府”之間的分隔,那我們不妨一起回顧一下歷史,讓我們看一看日本人民是否如我們所想象的那樣愛好和平。 1894年,日本與中國開戰之后,當年原計劃募集三千萬元的公債,實際募集到七千七百萬。日本主流媒體,把這場侵略戰爭說成是自日本開國以來“所積累的磅礴活力的發泄”,“與明治維新革命一脈相承的一次噴火”,對天皇的戰爭行為大肆贊美,認為皇室與國民上下一心,“發揚三千年以來世界無與倫比之大日本國體”。當時日本的民間意見領袖還認為,“吞并中國符合日本帝國之利益,亦為中華民族之福也”。甲午戰爭中國戰敗,日本社會充滿了歌頌戰爭的聲音,有一首童謠在小學生中間們傳唱:“支那佬,拖辮子,打敗仗,逃跑了,躲進山里不出來。” 而在1931年九一八事變之后,日本各地的火車站甚至偏僻的鄉村小站,都經常出現歡送士兵出征的人海,人們高呼萬歲,揮動小旗。侵華戰爭中的很多陣亡日本士兵的故事被拍成電影、譜成歌曲,成為英雄,被塑成銅像,被豎起紀念碑。這充分說明了日本人民對于侵華戰爭的關注和支持。日本軍人在中國強暴婦女的行為,則為日本國內的成年人所津津樂道。日本新聞界則沒有任何一家媒體敢于客觀報道日軍在前線的種種暴行和真相,日軍在太平洋戰爭后期的節節失利,也被掩蓋和隱瞞。 日軍在戰場上何以如此兇猛?正是因為他們擁有日本國民自覺、自發而積極主動的戰斗精神。而日本之所以要走戰爭道路,那也不僅僅是由天皇、政府內閣、軍國份子所推動的,而是由占主體的日本國民在全球形勢之下的集體意志選擇。 有次看電視,有西方媒體的記者在街頭隨機采訪一位老太太,問她:你是怎么看待中國和日本之間的關系的?老太太答道:這就好比是你有一個兒子,而你的鄰居家有九個兒子,那肯定害怕打起來,而且肯定會打起來的……對于崛起的中國,安倍政府何嘗不會懷有此種恐懼? 所以,我們不要再對“日本人民”心存幻想了。愛好和平、反對軍國主義,一直是我們在輿論場上為別人尋找臺階,而眼見著別人根本不愿意走下這個臺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