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隨州之夢 于 2014-11-14 18:43 編輯
尋找“黽厄” 原湖北省政協主席、全國政協提案委副主任王生鐵同志來隨州,參加全國政協提案“大遺址片區保護”協商會。早晨,他問我:“隨州有沒有一個叫‘黽厄'的地方?”我的耳朵本來有些背,加上老領導的仙桃方言,我沒聽懂。就伸出手,問兩個字怎么寫。省政協文史委辦公室的汪厚云主任迅速遞過筆和紙,王生鐵寫出“黽厄”兩個字。我馬上想起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中,對隨州地理位置的描述第一句就是“隨州北接黽厄”。 我拿不準“黽厄”是不是隨州某一地的古地名,就說:“我不能馬上回答您,我需要查一查,才能給您答案! “隨北接黽厄,東蔽漢沔,介襄、郢、申、安之間,實為要地。義陽南陽之鎖鑰,隨實司之;其山溪四周,關隘旁列,幾于鳥道羊腸之險,洵用武者所必資也!彪S州政府網站對外發布隨州的地理位置就用的這段話,也知道這段話出自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王生鐵主席昨天晚上肯定讀過這段話。我很敬重老領導,就是因為他的愛學習,只要有一點時間,他就會在秘書的幫助下,查找資料。他跟我說過,弄清楚一個問題,心里頭的舒坦難以言說。 中午,我再讀原文,翻開顧祖禹的《讀史方輿紀要·七十七卷》原文中的“實為要地”應是“實為重地”。然后引用《左傳》中“漢東之國隨為大”,接著就用楚武王經略中原的歷史,講隨州的地理重要。顯然,“重”比“要”更準確。我知道政府引用的這段話不能說錯,《讀史方輿紀要》是地理名著,有很多的版本,我手中的《讀史方輿紀要》是中華書局2005版本。我只感覺到隨州市政府對外發布的這段話不應該刪節性節選,應該原文照錄。 這一節原文是:“州北接黽厄,東蔽漢沔,介襄、郢、申、安之間,實為重地。《左傳》曰:‘漢東之國隨為大。'楚武王經略中原,先服隨、唐,而漢陽諸姬盡滅之矣。蓋楚服隨、唐而蔡、鄭始懼焉。自是南北多故,往往置戍于此。說者謂出義陽可以兼顧穎、汝,出南陽可以規伊、洛,而義陽南陽之鎖鑰,隨實司之。又其山溪四周,關隘旁列,幾于鳥道羊腸之險,洵用武者所必資也。宋失中原,長淮以外即為敵境,議戰議守,未嘗不切切于隨州。馬氏貴與(宋元時代著名學者、史學家。筆者注)曰:‘隨州因山為郡,巖石隘狹,道路交錯,自棗陽至厲山九十九崗,有括囊之勢,易入難出'云! 顧祖禹生于明崇禎四年,卒于清康熙年間,遭亡國之痛,卻堅持志節,始終不仕。甘心“貧賤憂戚”,醉心著述,難能可貴。他的目的就是保存故國文獻,以便反清復明。故以沉痛的心情著述,經世致用思想貫穿始終。他痛心于明朝統治者不會利用山川形勢的險要,不會汲取古今用兵成敗的教訓。所以這不是一部風光游覽紀行的書,景物游覽之勝多從略,然而對于山川險易、古今用兵,敘述最詳。后世學者列入兵家必讀之書。“實為極有別裁之軍事地理學”,“其著述本意,蓋將以為民族光復之用(梁啟超語)!闭l布的隨州地理位置經過刪節,沒有春秋那段楚國爭鋒的歷史、缺少宋代中國戰亂分裂的描述,隨州在中國大一統的重要地位,顯然輕了許多分量。 我認真查找隨北的古地名,沒發現一個叫“黽厄”的地方,感覺到“黽厄”可能是一個地勢險要的泛指。隨州北部緊連著桐柏山脈,桐柏山脈是大別山的余脈,這道山脈隔開了中原和荊楚,我從地理形勢分析了這兩個字的含義,然后寫出來交給了王生鐵主席。下午正好湖北電臺的同志要采訪我關于大遺址文化內涵,我就離開了會場。后來聽說,王生鐵主席講話的時候,專門說了句,可惜我沒聽見。聽別人說大意是:我做學問認真。其實我知道,我并沒有找到“黽厄”真正出處,而且,我感覺到王生鐵主席的判斷沒錯,“黽厄”應該是隨州某一個地方的古地名,只是自己讀書太少,沒有讀到罷了。 時間不長,廣水政府的黃繼軍市長邀請隨州炎黃研究會組織文化學者,考察一下廣水的地域文化。廣水是隨州的重要組成部分,歷史上多次歸屬隨州,地域文化基本相近,因地形山勢的些微差別,人的性格特征也有區別。廣水市位于桐柏山脈東南麓,大別山脈西端,與有“中原”之稱的河南省接壤,境內有中國八大名關之一的武勝關,雄峙中國南北,而名揚四海。自古為南北交通要沖,“鄂北門戶”。廣水地處荊楚與中原交匯之處,“楚北三關”有武勝關、平靖關、黃土關。這三關就是大別山和桐柏山在鄂北豫南交界處自然形成的險要隘口,雄奇壯美,氣勢恢宏。我突然想到,廣水在歷史上多次歸屬隨州,“黽厄”是不是廣水境內某一個關隘的古地名。我擬了一個“感受關隘”題目,必須讀一讀古籍中記載的廣水的每一個關隘山寨,《讀史方輿紀要·湖廣三》“平靖關”條目下:縣西北六十里,古“黽厄”也。并注明這里是河南重險“黽厄三關”!蹲x史方輿紀要·卷四十六》是記述河南山川險要,其中有“黽厄”三關的描述,讀這段描述就知道歷史上這里發生的戰守攻取、興亡成敗事例,讀這些詳備的戰例就能感覺到“黽厄三關”在中國大一統的重要。歷史文獻中記載的“天下九塞”,“黽厄”排在第二,為大汾、黽厄、荊阮、方城、崤、井、令疵、句注、居庸。 原來“黽厄”就是著名的廣水三關。大別山和桐柏山在鄂北豫南交界處,這里地勢險要,為兵家必爭之地!包w厄”如一柄利刃,西扼整個“隨棗走廊”,掌控“隨棗走廊”就能威脅中國最重要的南襄盆地和江漢盆地。同時,廣水更是懸在江淮平原頭頂的一把快刀,西制黃岡可扼武漢,東取安慶可逼南京。懸于江淮平原之上,用兵此地,不僅能夠掌控整個淮泗之地,還能對長江中下游地區造成絕大震動。廣水有眾多的關隘和山寨,就顯得十分自然。古關隘不僅僅是金戈鐵馬、狼煙烽火,在關隘生活的人就是性命相托,結幫抱團是一種生存的自然選擇。這種地理類型里的人民,性格的形成與他們的生活有著密切的聯系。廣水市難利用土地占到總面積的31.9%,稍有天災人禍,就會走鋌而走險的道路。在關隘生活的人就是刀口上舔血,有今夕、難說明天的生活,性情中有更多格外強悍的基因,也有許多進取的意識。這種生活把錢帛財富看得淡然,把人間情誼看得很重。人與人之間的情誼就是性命相托、生死相依,過命的兄弟。 廣水市的市委書記吳超明同志對我說:廣水的干部隊伍是一個敢愛敢恨群體,你有一點的瑕疵,就有人敢明確告訴你,我要告你!而不是像有的地方黑燈瞎火寫封匿名告狀信,讓上級來調查你。關隘是事關生死的要道,是性命相搏的地方。結幫抱團的最好方式往往是結拜為異姓兄弟,彼此稱兄道弟,如同骨肉兄弟。和廣水人交朋友,就能夠深深體味出什么叫沒有血緣的兄弟。我說:“您能獲得廣水人的信任,必須先自己拼命,就會有人跟著您拼命!彪S州市委書記劉曉鳴感覺到廣水的經濟從很差的基礎上起步,能取得業績。是廣水市黨委,把潛藏在廣水干部內在的那種拼命三郎精神元素激活了。 廣水地處豫南鄂北之間,屬于黃河流域和長江流域交匯的節點,山不高,蒼茫而豪邁,黃河文明南下必須經過這個節點,文明發展的過程中,有血腥和暴力,連性命都不能保證的時候,還說什么過日子。關隘文化把財帛看的輕一些,很早的時候,有人說:廣水比曾都富,打牌的碼子比曾都大。我說這不是富與不富的問題,是地域文化的問題。廣水人出門,身上只有100塊錢,可能就買90塊錢以上的煙出去辦事。我們曾都人身上也是100塊錢,最多買一包25塊錢的滿天星,扳著指頭算才是居家過日子。歷史的常態不是血腥和暴力,而是農耕的寧靜與平和。廣水南部的小塊沿河平原適宜耕種,是適合居家過日子的地方,居家過日子就要會算計,相對眼光就看的長遠一些。這里是聯系江漢盆地“隨棗走廊”通道,僅占廣水總面積的2.5%。廣水再次歸屬隨州,“黽厄”就回到隨州,關隘文化中許多營養就能滋養隨州人,農耕生活居家過日子的觀念也會進入“黽厄”,險要之地就一定寧靜與平和許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