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年頭,長輩已經成功打入微信大軍。爸媽、七大姑八大姨都玩起了微信,出去旅游發個朋友圈,看到勁爆的微信文章不管真假你轉我也轉。
不過,一旦和爸媽聊起天來,長輩們對表情包這個存在,好像有些無法理解。一次,小可與媽媽聊天,回復了一個表情:本寶寶餓了。小可的媽媽一聽,緊張得不行。什么,你在外面有孩子了?
這對話讓小可竟無言以對,哭笑不得。
對于這個話題,網友盤點了幾大家長最難理解的孩子們的用語。
例如網友ABC在朋友圈發了一條狀態:“心好累。”ABC的媽媽給兒子留言,晚上不要熬夜,多睡一會兒就不累了。網友點評,果真是親媽。其實,心好累對于年輕一輩來說,其實是想描述自己對于某件事心塞、無力的心情。
網友清風俠的經歷更讓人忍俊不禁,一次他發送了一個表情中帶有文字:“嚇得我都尿褲子了。”清風俠的媽媽,不明所以,回復道:怎么嚇成這樣了啊,回家媽給你洗褲子。
清風俠說,再也不敢發帶文字的表情了,因為這句話的意思其實是表達了我對這件事情表示很震驚,但年輕人為了達到喜劇的效果,往往會說嚇得我都尿褲子了。
更有甚者,小可跟帖說,有一次也是和媽媽聊天,回復了一句“不說了,吃飯去了,本寶寶餓了。”媽媽神回復:“你在外面有孩子了?”這讓小可哭笑不得,本寶寶是時下年輕人對自己的愛稱,有裝可愛、賣萌的嫌疑,但是長輩們不懂,會錯了意。
不僅僅是男生,女生身上也和家長鬧過笑話。姑娘白白貓發了一條狀態:這人太牛了,真是要跪了。媽媽看見后,給女兒的狀態點評:“女孩子家要自重自強,讓自己也變得很牛,不要看到別人牛就跪下去。”白白貓立刻解釋,母上大人你放心,女兒膝下有黃金,我一定不跪。我只想說我用了夸大手法表達自己的敬佩之情。
諸如此類的例子,不再少數。所以網友總結,這世界上有一種冷叫做你媽覺得冷,還有一句話叫做有種代溝叫和父母的表情包。
當然,除了表情包那難以逾越的鴻溝,有的家長也在努力用表情縮短與子女的距離。
90后女生妙妙留學在外,經常依靠微信與父母進行溝通。妙妙的父親50歲出頭,是個緊跟潮流的人。年輕人流行的東西,他的父親總會去試著去了解。
一日,妙妙的父親發來一條信息,問女兒,cheer up是什么意思。妙妙心想父親真是趕時髦,忙為老爸解答,是振作、高興起來的意思。
妙妙的父親說,你多教教老爸,不然會被將來的女婿嫌棄。妙妙說,未來女婿要是敢這樣做,就把對方休了。誰知,父親回復了一個兔斯基哭泣的表情,還附了一句:就怕到時候由不得你啦。
漂洋過海看到表情的妙妙說,瞬間被可愛的爸爸萌化了,心里暖暖的。“以前,總覺得爸爸一副很嚴肅的樣子,沒想到這么可愛。”這讓妙妙感受到了嚴肅的父親其實是想女兒了。
妙妙對父親說,可惜現在沒有談戀愛。父親說,要加油哦。女兒撒嬌,加不了。父親簡簡單單回復了一句:老爸養。
妙妙回復了爸爸一個樂壞了的表情,相信爸爸也能看懂。
同齡人之間的表情用語因為同樣的語言圈,自然好理解。但家長們往往無從知曉孩子們這些時髦語言背后的真正內涵。妙妙說,只要和父親解釋明白,下一次,父親自然就懂,鴻溝也就漸漸縮短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