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鎮環潭我的家鄉 歲月流金 家鄉環潭,地處隨西南丘陵地區, “七山一水兩分田”,鎮區距隨州城區32公里,隨洪旅游線橫貫南北,、漢十高速縱貫東西,交通區位優勢明顯! 這是一片神奇而秀美的土地!景色宜人,四季青水常流,素有隨州母親河之稱的涢水河,恰似一條玉帶束在這座文明古鎮的腰間。也許,正是它賦予家鄉與眾不同的靈性與魅力! 重巒疊嶂玉帶纏,古鎮秀水映青山;歷史悠遠溯春秋,祭器銘文表淵源。 環潭素有“小漢口”美譽,古時從環潭乘船可達武漢,集鎮上至今仍有許多明清時代的古建筑訴說著往日的繁華。 一條老街承載著一段歷史;一條街巷,在歲月更替中,見證著歷史的變遷、城鎮的發展。環潭老街全長1.5公里,寬窄不一,多為雙層磚木結構,建筑風格透出一股濃郁的古風神韻。 據老人講述,環潭老街原來是個喧鬧、擁擠的居民區,一條長長的、狹窄的、七高八低的小巷,居住著幾百戶人家。 在這座古老的環潭老街,有一處清末年間建成的四合院,至今保存完好。黎福記大院,由前、中、后三大正堂組成,均為木式瓦房。院內有很多木雕、石雕和磚雕,鑲嵌著眾多圖案精美、形象逼真的飾品,活靈活現,瀟灑飄逸。 據考證,早在2780多年以前,環潭一帶已成為經濟、文化交流場所和貴族集結之地。自明朝開始,設梅丘巡檢司,隨著涢水船運事業的迅速發展,環潭主街不斷向涢水靠攏,逐步發展成為隨西南的商貿重鎮。 革命先烈千秋頌,姹紫嫣紅花滿園。 抗戰時期,當時的環潭,屬抗日前線,隨棗地委、隨縣工委、洪山縣委先后在澴潭成立。同時環潭也是國民黨三專署政府的所在地,敵特機關、軍政警特機關有七十多個,敵特活動十分猖獗。老一輩革命家陶鑄、陳秀山、陳少敏等曾在此留下光輝的足跡! 涢水河畔,嵩山寺旁,一片青松翠綠之中,胡秀清烈士長眠于此。 1939年3月,環潭地下交通中心聯絡站秘密建立,站長胡秀清,以開辦的“胡興發糧行”作掩護,在農村發展黨組織,收集國統區的各種情報。 為方便黨的地下工作開展,1940年3月,中共隨棗地委遷至環潭齊家沖店子灣,以環潭地下交通中心聯絡站為依托,從“虎口”中獲取情報,發動抗日救亡群眾運動,鋤奸反特,傳遞黨的機密文書,轉運槍支彈藥,同時掩護黨的干部出入鄂豫邊區。太陽快落山的時候,常有撿糞的、做小買賣之類的地下黨員來到這里,秘密開展黨的工作。 自1939年起,以環潭為中心,隨西先后建立20多個地下交通聯絡分站,使黨的地下交通線在隨西地區形成網絡。這張特殊的地下網絡,保證了黨的指示迅速、穩妥地傳遞,成為鄂豫邊區黨組織同敵偽頑進行斗爭的一條特殊戰線。 嵩山寺側覓仙跡,潭下溶洞幽且遠;懸崖絕壁千佛洞,云蒸霞蔚紅日燦;牌坊石刻享盛譽,界嶺碑文萬代傳。 千佛洞,如同環潭的觀音巖一樣,曾經是一處名勝古跡,相傳里面因珍藏千座佛像而得名。 觀音堂,清朝道光年間重修,距今有200余年歷史。栩栩如生的各類佛像26座,每到春節,暮鼓晨鐘,香煙裊裊,游人如織。 在每一位家鄉人心中,環潭的老街、大碑、石板山、觀音堂、嵩山寺、千佛洞、天主堂等,一切都是耳熟能詳。每一處歷史遺跡的背后,都有一段感人至深的故事相伴。尤其對工作在外的家鄉人來說,離別的時日再長,思鄉的情愫卻依然如舊,家鄉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蘊藏著許多兒時的記憶,至今回味起來,都是那么甜美,令人魂牽夢縈! 作為家鄉人,時刻牽掛著家鄉的變化與發展,我們不禁從內心深處大聲呼喊,“祝愿家鄉的明天更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