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愿者修養十則
隨州愛心義工協會
一、要有堅定用信仰完善自己的信心
每個人都同時生活在兩個世界之中,即內心世界和外部世界。內心世界是用藝術、文化價值觀和信仰表達精神目標的世界。外部世界是我們賴以生存的技術、手段等綜合表達物質目標的世界。無論我們的文化、價值觀、信仰等內心世界有什么不同,我們都要面對共同生活的物質世界。我們不是圣人,只有做好自己,才能用自己的言行感染他人,感染社會。
二、要能尊重自己從事公益事業的人格
不是能做好事就叫志愿者,也不是要把自己的道德高度提得多高就叫志愿者。志愿者是我們愛已及他的人性表現。懂得尊重自己是公益人的人格?這是指在一切行動前的考慮而不是指在行動后的追悔。在一切行動上先必須詳加考慮。假如自己所要做的事,或所要說的話不合乎志愿者精神,或者會引起社會的指責和批評,這種不正當的行為或言論就要改正或停止了。如若不加考慮而貿然想到便作,想到便說,以至發生偏差與過失,便是不尊重志愿者的人格。
三、不貪名利
貪名的表現是逞能。遇事好大喜功。不是為了把事情辦好而是要顯自己的才能比別人高。貪利的表現是貪圖自己的財利。遇事總是從自己個人的財利打算,總是基于個人的精神需求出發。志愿者不是英雄行為。而是一種服務。服務的精髓就是實事求是,埋頭苦干。絕不炫耀自己的才能和品格,不為自己的財力多寡來打算。服務的最終目標應該是實現自己與他人、與社會的和諧相處。
四、沒有私怨
私怨的表現有四種:一、遇到不順自己的人或事便生氣動怒;二、不但當時生氣動怒,還要常常記恨在心;三、不但記恨在心,還要時時想要報復;四、看見別人比自己好,或是才大,或是錢多,或是名高,或是位尊,自己不如,便生忌妒,五、常有破壞的心理,對人對社會總是想破壞,從破壞中找自己的便宜,為一已之私而不擇手段。公益人只有公憤而無私怨,養成成全別人就是成就自己胸襟。
五、明晰條理
不能明晰事理的表現有兩種:一種是不能正確分析,常含有某種程度或某種成份的糊涂觀念。俗話說:聰明反被聰明誤,便有于此。第二是不能積累經驗,不能引用過去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作為分析當前處理事物的根據。作為志愿者分析事理絕不應以自己的主觀見解為根據,而是要根據真理原則以及社會上一切經驗,然后再決定自己對于這件事物處理的方法。
六、要有積極向上的精神,有朝氣
積極的原則對待任務要積極努力,盡力、想法去完成;對歪風邪氣能嚴肅抵制,不和稀泥,立場堅定。積極的表現有五種:第一、在未作事之先沒有恐懼或懷疑;二、努力的熱情能長久相持,不是三分鐘熱度的感情行動;第三、工作中間無有間斷;第四、處理任何事件絕不草率,常有慎重嚴肅的態度;第五、對于一切公平正義的事,遇到便做,絕不自滿自足。這便是志愿者應有的積極態度。在做志愿服務時要保持精神爽朗,只有身安心泰,才能保持朝氣,從而能對任何當前問題深入客觀了解。
七、服從組織,遵守紀律
自己既然是志愿者,便必須認同團隊的觀點,服從團隊的紀律。凡是團隊所認為正當的思想,正當的言論,正當的行為,便經常地考慮他,討論他,實踐他。志愿者不是簡單的好人好事,團隊行善不同于個人行善。需要所有成員的默契與配合。行動要以團隊的多數人的發展為基礎,而不是以個人意愿為目標“唯我論”。
八、善于學習
生活中蘊藏很多的啟示,每個個體都有他的特質, 學習、成長也許是人生中永不停止的主題,學習的最終目的就是拓寬知識面,通過在義工活動中的學習,讓自己在活動中得到成長,從而提高服務能力和個人綜合素質。一個善于學習的人絕不會沒有未來。比我們優秀的人都是學習資源,包括競爭對手。學習不是簡單模仿,而是為結合我們自身實際提升成長的過程,贏得更大......。學習必須要有自覺性。
九、勇于承擔責任
社會責任意識是區別做志愿者與做好人好事的標準。是對現代公民最基本的道德要求。社會越進步,就越需要有負責的公民。是構建和諧社會的根本需要,捐一件衣服做起來也很簡單,可是要做真正的公益,長久的堅持就很難。需要使命感和責任心來維系。)
十、對于任何人任何事常有成全的意圖
做志愿者不同于個人的行善。在公益領域,重要的不是競爭,而是合作。講究的是所有成員的相互扶助,一個人做很多事不能改變世界,只有讓多數都來做一點點事才能推動社會的發展。所有惡念都是從計較開始,成就自己離不開朋友的幫助,也離不開敵人的惡意相對。只有用豁達的胸襟,肯定別人的成功,才能更堅定自己的追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