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4-1-26 17:04
正文摘要: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28 14:38 編輯 過去的隨州人過新年,有許多的講究,不少風俗習慣還一直保留到了今天,很多做法我們現在仍然在繼續。翻閱清代同治年間編 ... |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2-6 20:01 編輯 凡人凡川 發表于 2014-2-5 19:50 隨州本地的老人對早上吃年飯有一個說法的,就是年飯吃得越早,來年越發,所以以前常有互相比誰家年飯吃得更早的“競賽”,據說有的人家年三十凌晨吃年飯,吃完后天還沒亮,一家人再睡回籠覺的。 推測年飯比早的緣由,估計大概基于這樣一種心理:早,體現了一種勤勞,古話說“一年之計在于春”,隨州人從吃完年飯開始就算正式迎接新的一年了,比別的地方的人更早進入新年狀態,所以也有比勤勞的意思吧。 這樣做也有一個附帶的效果,做生意要債的人是不能在正月里過年的時候要的,只能在臘月里要債,年飯一吃,對聯一貼,債主就只能望門興嘆了。 隨州人并不是唯一在早上吃年飯的地方,在網上搜索,至少岳陽臨湘、常德桃源、湖北南邊和湖南北邊等地方都是早上吃年飯,有機會可以問問他們早上吃年飯的規矩~ |
黑色契約 發表于 2014-1-30 08:50 傳承傳統也是我們的責任 ![]() |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30 04:50 編輯 《隨州志.卷十二.風俗》: 正月七日為人日,以七種菜為羹,視是日陰晴以占疾病。 榖日,以陰晴占豐歉,前此如初雞二犬之說,亦以陰晴驗之。 正月十五日,作豆糜加油膏其上,其夕迎紫姑以卜蠶桑并占儲事。 上元前三日,剪紙為燈,綴以五絲或架絲橫棚于衢而垂燈其下,或藏詩謎以試推測,或聚族為龍燈,或披錦為獅猊,咸鼓吹導之。自十三夜十四夜為試燈,十五夜為正燈,檀板度曲簫鼓相答,火樹互角卜夜為歡至十九日方止。 農歷有一個說法,叫一雞二犬三豬四羊五馬六牛七人八谷九豆十棉花,意思是從正月初一到初十,這十天分別歸屬不同的對象。正月初七這一天稱為“人日”,老隨州人要用七樣菜做粥,同時根據這一天的陰晴來占卜一年的身體疾病健康情況。正月初八稱為“谷日”,也是用天氣的陰晴來占卜一年的農業收成。總之,過去的人科學知識缺乏,對天氣、氣象、收成、健康等等都無法掌控,甚至也無法預測,所以才在民間誕生了這樣的根據天氣陰睛來占卜事物的習慣。 正月十二人們就開始準備花燈,大街小巷開始懸掛各式各樣的花燈,有的花燈上還有謎語,稱為燈謎,有的是一個家族一起舞龍燈,有的是一個家族一起舞獅子,當然離不開鞭炮樂鼓了。 從正月十三、十四的晚上人們就開始賞花燈了,這叫“試燈”,正月十五的晚上賞花燈稱為“正燈”,火樹銀花的狂歡一直延續到正月十九才停止下來。 過去的農業社會的慢節奏,年過得真是讓人羨慕啊。 |
本帖最后由 孑孓 于 2014-1-30 21:45 編輯 《隨州志.卷十二.風俗》:立春前一日官迎春于東郊,遠近叟孺雜沓呼歡競觀為樂。立春之日,官親擊鼓三,然后鞭土牛,謂之擊春鼓。 立春,是中國農歷二十四節氣里面的第一個,所以在立春節氣到來的前一天,官府要組織活動去城市的東郊迎春,遠近的老人小孩子都會去圍觀,立春節氣當天,官府主要負責人要親自擂鼓迎春,然后鞭打土牛,這就叫“擊春鼓”。 打春牛是用泥土塑成一頭牛,內裝五谷,人們抬著泥牛,由一人裝扮成專管農業的“芒神”,執鞭不住抽打泥牛。泥牛盡量避開鞭子,直到打得泥牛皮開肉裂,牛肚里流出五谷,意即“五谷豐登,盡流滿地”,“芒神”才停止抽打。圍觀者鼓掌喝采。有的地方由打“泥牛”逐步變成打“紙牛”。“打春牛”包涵兩個意思,一是反映農民祈求豐收的愿望,二是提示人們,季節不等人,過了春節,緊張的春耕就要開始,請大家及早作好準備。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