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發布時間: 2015-9-1 16:12
正文摘要:本帖最后由 隨天隨地 于 2015-9-1 16:35 編輯 1945年9月2日,日本向盟軍投降儀式在東京灣密蘇里號軍艦上舉行。在包括中國在內的9個受降國代表注視下,日本在投降書上簽字。這是中國近代以來反侵略歷史上的第一次 ... |
鄂豫邊根據地成持久抗戰典范 新五師主力部隊殲滅日偽軍4.3萬 武漢淪陷后,國民政府西遷重慶,大西南成為中國抗戰的戰略大后方。湖北作為由華中進入西南、西北的重要通道之一,成為抗擊日軍、拱衛戰時首都重慶和為戰略大后方提供有力屏障的最前線。 武漢淪陷,李先念率新四軍精干支隊南下湖北創立敵后抗日根據地。經過兩年努力,成功組建了新四軍第五師,創立了鄂豫邊區抗日民主根據地。到1941年11月底,在鄂豫邊根據地內,湖北就有20多個縣建立了三三制的抗日民主政權。1945年初,新五師還接應和配合八路軍南下支隊,積極開辟湘鄂贛抗日根據地,并積極向敵占城市和交通要道發展游擊戰爭,形成了有利的進攻態勢。 到日本投降時為止,在共產黨領導下,湖北有32個縣建立了縣級抗日民主政權,民兵達30余萬,主力部隊達5萬人,殲滅日偽軍4.3萬人。為抗戰勝利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昔日救亡闖雄關,沙場何懼險與難,短兵相接殲倭寇,甘將熱血鑄江山!”今年4月中旬的一天,在宜昌市優撫醫院,91歲高齡的抗戰老兵王啟正大聲地念著自己的詩作,并斬釘截鐵地表示:若遇外辱,還能殺敵! |
挫敗日寇“速戰速決”圖謀 多場戰役殲滅、牽制日軍大量有生力量 “七七事變”后不久,日軍參謀部預定在三、四個月內消滅中國軍隊主力。日軍在戰略上采取“速戰速決”方針。但在武漢會戰前,日軍發動全面對華戰爭已近一年之久,中國雖然失去部分國土,其政府和軍民仍愈抗愈烈,粉碎了侵略者的囈語。于是,日本陸軍部又將占領華中重鎮武漢作為盡早結束中國戰爭的最大機會。 在武漢保衛戰中,我部署百萬兵力,在鄂、皖、贛、豫、湘五省區廣袤土地上,以陸、海、空協同作戰方式,進行了5個月的大會戰,殲滅敵人大量有生力量,至此,日軍銳氣接連受挫,被迫放棄“速戰速決”方針。中日戰爭開始進入戰略相持階段。 1936年,日本制定“北進”進攻蘇聯西伯利亞,“南進”奪取南洋的方針,但在武漢會戰中,日本被迫投入14個師團的兵力,占日本在華總兵力的約44%。這直接導致日軍與蘇軍在中國吉林的沖突中,日軍因兵力不足而失敗。蘇軍因此避免了東、西兩面艱難作戰,集中主要力量對付德國法西斯。不僅如此,日、蘇于1939年發生在中蒙邊境的諾蒙坎事件,日方也因兵力不足而慘敗,其主因是湖北隨棗會戰和新四軍、國軍128師在鄂中、鄂東積極進行游擊戰,加之中國其它戰場,拖住了日軍后腿。 1941年,日軍實施“南進”策略。此時,在湖北境內進行的鄂西會戰、老河口戰役、新四軍第五師發動的漢陽侏儒山戰役等,殲滅和牽制了日軍大量有生力量,支持了湘北、豫南友軍,阻礙了日軍打通大陸交通線。 |
武漢一度成為全民抗戰中心 百萬大獻金,毛澤東、周恩來等捐獻薪水 自1937年12月南京陷落至1938年10月武漢淪陷,武漢作為國民黨中央和國民政府各重要機關的臨時辦公地點,云集著各黨政要員和眾多國內、國際抗日志士,是部署和指揮全國抗戰的軍事和政治大本營、名副其實的臨時首都,一度成為全民抗戰中心。 國民政府在這里召開確立抗戰建國國策的臨時全國代表大會,頒布《抗戰建國綱領》;國民政府最高軍事機關在這里部署和指揮了著名的武漢會戰。更重要的是,國共兩黨合作,在武漢掀起了空前的全民動員、全面抗戰高潮。 中共在武漢設立中共中央長江局,公開宣傳抗戰主張,擴大政治影響,恢復和建立了南方各省黨組織,組建了中共領導的又一支勁旅———新四軍。武漢,成為中國共產黨從根據地走向全國的戰略樞紐。 1938年,根據毛澤東“保衛武漢重在發動群眾”的精神,共產黨人主導發起“百萬大獻金”運動。從7月7日開始,武漢鬧市區設立6座固定獻金臺和3座流動獻金臺。毛澤東、周恩來、董必武、鄧穎超等捐獻自己的薪水、伙食費,一些國民黨要員也慷慨解囊,社會各界人士爭先恐后,獻金臺前人山人海。原計劃舉行3天的獻金運動因民眾踴躍參加,延長兩天。獻金人次超過50萬,獻金總額達93萬元。這次獻金活動,是整個抗日戰爭期間規模、影響最大的一次。 |
Powered by Discuz! X3.4
© 2001-2019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