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三屆 于 2016-6-27 05:32 編輯
【口述歷史】……第六節“屎道子”
本帖是在下寫的近兩萬字的長帖中第六小節,前五小節均也發在網上,如您感興趣,請點擊這些藍色字形鏈接:【口述歷史】隨州古城垣內的水(圖)可閱讀到前五節,謝謝。
……續上帖,(五)古城垣的農耕社會記憶……講到農耕社會的隨地大小便造成人群蛔蟲寄生病高發。
古城隨州上南關,一條巷道就被進城趕集人作了露天“公廁”,俗名就叫這巷子為“屎道子”。出自《湖北省隨州市地名志》第48頁。(見附圖)
P60626-123222.jpg (153.62 KB, 下載次數: 116)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6-27 05:20 上傳
P60626-123304_副本.jpg (223.58 KB, 下載次數: 102)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6-27 05:21 上傳
為嘛這城中繁華街巷會“又臟又臭”而俗稱“屎道子”呢?
在下決定去現場探訪歷史真象。(見附圖)
P60625-171911_副本_副本.jpg (196.55 KB, 下載次數: 9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6-27 05:22 上傳
幾經周折,訪到一位78歲“屎道子”原居民,朱爹爹。他從“屎道子”搬遷到“五眼橋”北側,我倆就站在路邊聊上了。
朱爺父輩于民國初年從黃陂遷隨,從事制鞋業,手藝不錯小有積蓄,于這“屎道子”西口建了兩間瓦房。見附圖墻壁上釘有“小西巷”號牌處,即他家祖宅之地基。80年代市工商銀行建“古樓分理處”(今大十字街天橋南百余米),而被拆遷。當聽我說他家住在“屎道子”里,朱君十分驚呀。
“不會吧,從沒聽說過“屎道子”呵,呵呵……”
我乘勢遞上一枝“黑金蝶”煙,俺也點上火,兩老爺爺香香地一陣猛吸,劣質的煙草味熏得路過的美眉繞得老遠。(見附圖)
P60626-082927.jpg (178.74 KB, 下載次數: 99)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6-27 05:31 上傳
“又臟又臭是有點,也不至于是“屎道子”。朱爺還在糾結……
“黑金蝶”吸了半包,我親聞大慨史實如下:
上南關臨街面上一家孫木匠和王鐵匠蓋門面房,為方便街坊出行,孫木匠向南讓二尺,王鐵匠向北讓一尺,形成了一條“三尺巷”,街坊鄰居呼之為“窄道子”、或“一人巷”,巷寬僅容一人通行。
問題出在幾方面:
1)朱爺家在后街,地勢較高,必須將雨水排向南關街邊排水溝,理所當然地在孫木匠山墻腳邊有條水溝。
2)孫木匠讓地兩尺,順理成章地在巷道上空加蓋樓板擴展擱樓面積,從而遮擋了巷道采光。
3)巷道西口,原本就有一處早建的兩個坑口小公廁,位于朱爺家對門。
好了,上述三要素,屎漲尿急去小公廁方便者,進了黑不隆冬小窄巷,一瞅巷兩頭木人行走,腳下水溝又騰出陣陣臭氣,刺激前列腺體,呵呵,此處不去方便還去何處?……
久之,這“屎道子”就成品牌了。
遠在農耕社會,隨州就有“三大寶”,“稻草栓豬豬不跑,土8砌墻墻不倒,女人尿尿屋里跑。”現在的年青人不一定知曉俺家鄉“三大寶”,在下簡略說說。
稻草打個“草要子”當繩用今還常見。
“土8”當建材建墻體早也失傳。那時建房子一般貧困人家都是用土打墻用草蓋屋頂,墻體叫“板墻”或“土墻。一副專用木模,長約八尺許、寬約二尺,高二尺許。兩根水杯粗、長約兩尺許一園木,橫放于墻體起承載木模作用、同時匝緊木模。木模兩頭有木板可抽插檔土。
施工時,放置木模并校正,取土入模適當加一些稻草做筋,木模掀進一層土,上站人用木榔頭等工具分段分層夯實成墻。(見附圖)
人糞便是農耕時的寶貴肥料,男同胞都在自家“茅窖”露天方便,女同胞都在床頭放一“挑桶子”方便,城里女人在自家放一“馬桶”,富俗戶嫁姑娘,陪嫁妝必有一紅漆木“馬桶”。
此帖說到“屎道子”說到“馬桶”,在農耕時代,人們大便后用么事揩屁股,你知道嗎?樓下回帖請你回答。
……
《未完待續》
t01c7b35b748c605cdc.jpg (27.43 KB, 下載次數: 111)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2016-6-27 05:32 上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