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夏至,古時
3.jpg (20.43 KB, 下載次數: 164)
下載附件
保存到相冊
夏至百科(二)歷史記載
2015-6-22 16:33 上傳
夏至 又稱“夏節”、“夏至節”。古時夏至日,人們通過祭神以祈求災消年豐。《周禮·春官宗伯第三·司巫/神仕》載:“以夏日至致地示物鬼,以禬國之兇荒、民之札喪。”周代夏至祭神,意為清除疫癘、荒年與饑餓死亡。《史記·封禪書》記載:“夏至日,祭地,皆用樂舞。”夏至作為古代節日,宋朝在夏至之日始,百官放假三天,遼代則是“夏至日謂之‘朝節’,婦女進彩扇,以粉脂囊相贈遺”(《遼史》),清朝又是“夏至日為交時,日頭時、二時、末時,謂之‘三時’,居人慎起居、禁詛咒、戒剃頭,多所忌諱……”(《清嘉錄》)。夏至接近遠日點,冬至接近近日點,且近日點地球公轉速度快,遠日點地球公轉速度慢,夏長冬短由此得來。
日期計算折疊公式:[Y*D+C]-L 公式解讀:Y=年數后2位,D=0.2422,L=閏年數,21世紀C=21.37,20世紀=22.20。 舉例說明:2088年夏至日期=[88×0.2422+21.37]-[88/4]=42-22=20,6月20日夏至。 例外:1928年的計算結果加1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