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老農民 于 2014-3-26 08:46 編輯
所有堅守在普通鄉村學校的教師,他們看似平凡的工作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付出,每一個有良知的國人,都應該從心底尊敬他們,并為他們生活與工作境遇的改善鼓與呼。
據媒體報道,江蘇省鹽城市一位農村小學女教師,日前生病后因為怕耽誤學生學習,在教室里掛著吊瓶堅持給學生上課。此事引發媒體熱議,不少人表示,“這樣的教師才是最美的。”
中國的教師,特別是在鄉村、邊遠貧困及少數民族地區任教的中小學教師,在我國的教師政策還不能充分體現貢獻與收入合理對應之時,他們數年乃至數十年的堅守,有一種類似于傳教士、苦行僧似的奉獻精神的支撐。這一點,百姓們能深切感知與體會到。
與城市學校尤其是重點學校教師的條件優越、收入可觀不同,普通鄉村中小學教師的工作與生活條件可謂艱苦、清貧,有許多困惑和無奈,甚至還很難得到社會的充分理解與支持。就在今年兩會期間,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等人根據調查提出,僅北京地區的鄉村中小學,就因為條件艱苦、收入不高,派駐的教師很難長期堅守,使得相當數量的農村中小學教師配備不齊、流動性大,嚴重影響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教育質量的提高與均衡發展。
正因如此,我們應當特別感謝那些能在農村學校長期堅守的教師們。盡管他們中的絕大多數人習慣于默默無聞地干好自己的工作,無意于自我宣傳和炒作,也不會語出驚人,但在當今的中國社會,他們無疑是最值得尊重的群體之一。我們大可不必動不動就給他們之中的某個人冠以“最美教師”的名頭,以為搞個頒獎活動就對得起這些教師的巨大付出;我們也不用動不動就說他們“無私奉獻”,而讓他們像其他行業普通從業者一樣生活的愿望與追求遭遇現實的窘迫。作為政府管理部門、媒體和普通民眾,最應該做的就是用真誠的理解、支持去回應他們對中國教育的貢獻。
如能設身處地替中國的教育事業想一下,替中國鄉村的發展想一下,替當地教師的清貧生活想一下,替渴望讀書的鄉村孩子想一下,所有堅守在普通鄉村學校的教師,他們看似平凡的工作是以生命為代價的付出,每一個有良知的國人,都應該從心底尊敬和感激他們,并為他們生活與工作境遇的改善鼓與呼。
根據筆者長期的調研和走訪,正像有些媒體反映的那樣,在鄉村中小學工作的教師,工資待遇、生活狀況(包括住房條件、生活環境等)、醫療條件、子女學習、自身發展等,都與城市學校教師相差較遠,與重點學校更是有天壤之別。面對這樣的現實,他們能夠安于職守、盡職盡責、抗拒誘惑,我們不能不為這一群體的擔當精神而深深感動,而為那些動不動就評頭論足、自以為是、亂發議論的人感到羞愧。
中國的社會與教育發展到今天,其成就足以讓全世界矚目,但任何艱難的推進都需要有人去做扎扎實實的努力。近年來,隨著改革和發展的深入,隨著我們對片面城市化和新農村建設的反思,政府與社會已經意識到城鄉統籌、和諧發展的重要性,而在其中起重要和深層作用的農村中小學教育,卻發展得一直不盡如人意,不少制約其正常發展的問題也遲遲得不到有效解決。
有相當數量的農村中小學,因教師配備不齊,有近一半的課程無法正常開設,致使堅守在學校的教師負擔沉重。比如,在城市中小學開設的語文、數學等課每班一周通常是5節,而在農村中小學有的竟然達到16節;而社會、自然、外語、計算機、美術、體育、音樂等課程則經常開不齊甚至開不出來。除了疲于奔命地工作,農村教師普遍得不到發展機會與人文關懷。久而久之,不僅教師自身的發展受到影響,教育質量難有實質性提高,教師的身心健康狀況也普遍下滑,帶病堅持上課的情況并非個別現象。這無疑需要學校和教育管理部門、媒體與全社會,關注這些真真切切的困難和問題。
在義務教育的質量需要提高、均衡發展需要努力實現的今天,農村中小學及其教師的發展問題可謂至關重要,相關的法律與制度也需要配套和完善。除了經費、設備等方面的投入需要到位、達標之外,農村中小學教師的補充機制、激勵機制、保護機制等也應具有一定的傾斜,不要使在困難條件下堅守、奉獻的人們感到失望,要通過良性的法律與政策導向,讓農村中小學教師感受到政府與社會的正義與公平。
隨著中國經濟與社會的進步,人們期待城鄉差別的縮小沒有普遍實現,帶來的后果反而是鄉村的凋敝影響了城市與整個社會的和諧發展。對此,黨的十七大、十八大都在著力進行調整,并制定了統籌協調的各種探索措施。僅從農村中小學教育的整體發展情況看,現有的法律、政策、制度、機制等,還不足以使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派遣、充實、穩定、提高、改善等問題落實到位。在現實中僅靠覺悟、奉獻與無奈來維持的鄉村教育局面若不打破、不改善,義務教育均衡發展、農村教育提高質量的目標便難以實現。
筆者認為,應該針對農村中小學教育及教師的問題展開具體、務實和深入的調查與實驗,為農村中小學教師的生存與發展提供切實、充分的支持與保障。少發議論、少說空話,多在解決問題、解放思想、優化機制、人文關懷等方面下功夫,將我們對農村中小學教師的敬重與感激,轉化為一步一個腳印的具體探索和努力實踐。
(作者 程方平 系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選自中國教育報2014年3月18日
|
評分
-
查看全部評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