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棗會戰》序
馮 天 瑜
這是一本追尋《隨棗會戰》史實的書,也是一本抒寫中華民族愛國文化浪潮的書。
上個世紀三、四十年代,日本法西斯妄想征服中國,發動了野蠻的侵華戰爭,中國軍民奮起抵抗,浴血奮戰。抗日戰爭正面戰場的搏擊線,由東而中,中部腹地的隨縣、棗陽、襄陽、宜昌、南陽成了最前線。敵強我弱,敵小(國土)我大,敵狂進我暫退,敵疲我打……到了隨棗、襄宜,退無可退,守必死守。正因為如此,抗日戰爭前期的會戰打得波瀾壯闊,氣壯山河;抗日戰爭相持階段的會戰,打得堅定沉著,異常慘烈。漫長的抗日戰爭相持階段,實際上是在會戰、搏殺、對峙、堅守中度過的。
隨棗會戰,是發生在華中腹地的兩次重要會戰。
武漢大會戰后,抗日戰爭轉入相持階段。相持階段的華中日軍試圖南取長沙,北掠隨棗、襄宜。1939年5月、1940年5-6月,日軍兩次攻掠隨棗走廊,戰火燒到江淮河漢,中國守軍和當地民眾奮起抵抗,挫敗了日酋占領隨棗走廊、威脅西南大后方的戰略企圖。劉永國先生的《隨棗會戰》以酣暢的筆墨、冷峻的陳述,帶我們鳥瞰六七十年前鄂西北、豫西南硝煙彌漫的戰地。
戰爭是政治的繼續,是軍事的格斗,是經濟的比拼,也是文化的博弈。《隨棗會戰》是描寫戰爭的紀實文學,在紀實中貫穿了一種文化思考。
《隨棗會戰》著墨于會戰敵我交鋒的格局與場面,描寫雙方軍力、戰力、火力對比格局下的搏殺,中國軍人守土殺敵的頑強、日軍尋求戰局突破的瘋狂,敘述和把握得比較準確、真實,突破了概念化、臉譜化的窠臼。對戰爭演變過程,有脈絡清晰的展現,戰區將帥、軍事理論家關于抗戰的設想,關于會戰的打法,對于戰場的關注與指導,乃至戰略思想的運籌、戰術思想的運用,在《隨棗會戰》中都有客觀的陳述。
作品還十分重視敘述在反抗日本侵略者的具體戰爭實踐中,來自國共兩黨高層戰爭理論的參照、融合與運用;十分重視正面戰場大會戰中各種愛國武裝力量的分工與配合,國民黨軍隊為主力的運動戰、共產黨領導的新四軍的游擊戰、人民群眾的支前,都有真實的反映。
全面觀照戰爭,重視軍事搏殺背后的經濟后援,注意到軍隊的吃飯問題,用一定的筆墨反映地方政府和民眾在艱難困苦之中籌集軍糧、支援前線。
視野開闊,眼界高遠。作品注意交待兩次隨棗會戰的國際背景、世界反法西斯戰場力量的演變,從而彰顯了中國抗日戰爭,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的地位、作用。
本書有許多精采之筆,但也有遺憾,那就是書中中高層人物多,有名姓的平民和士兵少;從我方著墨多,從敵方揭示的少。作者稱,抗戰老兵健在的越來越少了,有名有姓的抗戰參加者、目擊者已經非常寶貴了。在抗戰中為國捐軀、為國流血的許多普通人,至今處于無名狀態。
本書作者劉永國先生當過中學教師、中學校長,做過多年的報社社長、總編輯,在宣傳部副部長任上時,組織過炎帝神農文化的研討考察,是炎黃文化研究的熱心人。近年,他業余研究抗日戰爭史,書寫《隨棗會戰》,敘述民族解放斗爭,也是在探討炎黃文化在近代的演進。
(馮天瑜,著名學者、教授,現就職于武漢大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