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隨天隨地 于 2014-6-24 19:51 編輯
王 靈 王 敏 殷 梅
===== 隨縣殷店鎮王家老塆人。為抗拒秦王朝的徭役捐稅,他們聚眾數百人,殺里長、亭長。公元前208年,王靈等率眾奔赴淮南,與項羽領導的反秦軍會師,跟隨項羽,多次打敗秦軍。
陳 牧 廖 湛
====西漢末綠林農民起義領袖,劉玄“更始”政權大臣。隨縣柳林鎮古城畈人。西漢(公元前207—公元25年)末年,王莽稱帝,政治腐敗,各地農民紛紛起義。天鳳四年(公元17年),新市(今京山縣)人王匡、王鳳叔侄率眾在大洪山起義,稱“新市兵”。地皇三年(公元22年),陳牧與廖湛率千余人在平林(今古城畈)響應,稱“平林兵”。“新市兵”北入南陽攻打隨州時,“平林兵”與“新市兵”匯合,稱“綠林軍”(大洪山在漢代名為綠林山,綠林軍因此得名,“綠林好漢”即典出于此)。“綠林軍”攻打棗陽時,舂陵(今棗陽吳店)豪強劉玄、劉秀(均為棗陽人)率“舂陵兵”加入“平林兵”,陳牧封劉玄為安集掾之職。地皇四年(公元23年),起義軍擁劉玄為漢帝,年號“更始”,改起義軍為“漢軍”,大赦天下,封王匡為定國上公,王鳳為成國上公,朱鮪為大司馬,伯升為大司徒,陳牧為大司空(宰相),余皆九卿、將軍。“綠林軍”和山東的“赤眉軍”推翻王莽統治后,劉玄封王匡為比陽王,王鳳為宜城王,陳牧為陰平王,廖湛為穰王。不久,陳牧遭劉玄疑忌,中計被殺。陳牧遇害后,王匡、廖湛率兵歸“赤眉軍”。建武二年(公元26年),廖湛率“赤眉軍”十八萬人攻打劉玄所封漢中王劉嘉,失敗遇難。后王匡、王鳳投降劉秀,被劉秀部將所殺。劉秀消滅“綠林軍”和“赤眉軍”后,建立東漢。今大洪山綠林寨、會盟臺、兩王洞等綠林起義遺址尚存,并建有綠林起義紀念館。
張 昌
====隨縣大洪山人。公元197年,聚饑民千余人,帶領附件鄉民開展抗捐、抗稅、抗徭役的斗爭。東漢鎮安大將軍派騎督靳滿前來捕剿,與張昌義軍在隨西激戰數日。后義軍退守大洪山,堅持斗爭三年,公元200年被荊州劉表鎮壓。
明玉珍
====元末紅巾軍起義領袖,大夏國建立者。隨縣柳林鎮古城畈雙林村人。據說本姓旻,因信奉明教而改姓“明”。家世務農。元末紅巾軍起義爆發后,明玉珍團結鄉兵千余人屯集于青山(今柳林青林寨)、現光山筑寨起義。徐壽輝稱帝后招為統軍元帥,鎮守沔陽(今仙桃),在洞庭湖與元將哈嘛禿激戰中被射瞎右眼。至正十七年(1357),率兵由巫峽入蜀,攻下重慶,遂以重慶為據點,逐漸擊潰元軍在四川的主力,被徐壽輝委任為隴蜀省右丞。接著又進一步南征北討,東進西擊。至正二十年(1360)夏,陳友諒殺徐壽輝自立為帝,明玉珍以兵阻塞于瞿塘,與陳隔絕,自稱隴蜀王,立徐壽輝廟于重慶城南,四時致祭。至正二十二年(1362)三月,明玉珍受劉楨等人擁立稱帝,國號“大夏”(史稱“明夏”,大夏國的疆域,含今重慶市及四川東部和北部、陜西南部、湖北西部、貴州北部、云南等地),改元“天統”,設六卿,分蜀地為八道,下設府、州、縣等行政機構,置翰林院,設進士科,重新定立賦稅制度,鑄天統通寶、天統元寶銅錢發展貿易。歷一年國勢強盛,即兵分三路攻云南,克中慶(今昆明)。至正二十三年(1363),派參政江儼和好于朱元璋。玉珍在位5年而早逝,死后葬于重慶江北寶蓋山,墓名“永昌陵”,廟號“太祖”,謚號“欽文昭武皇帝”,他病逝后,太子昇繼位。后來朱元璋平夏,明昇降附,被送至南京。洪武五年(1372),朱元璋將明昇全家和陳友諒子陳理兩家安置到到高麗,明昇后代便世代在朝鮮半島居住。明玉珍在韓、朝后裔1973年成立明氏大宗會,1986年將朝鮮半島明氏家族兩大支系的家譜合二為一,編為《明氏大同譜》,1993年在韓國京畿道坡州郡修建了占地約1800平方米的“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景慕祠”一座,內設雕像和紀念碑,1999年5月出版《明氏始祖大夏太祖明玉珍皇帝史跡》一書,并修訂發行《明氏大同譜》,2001年將明玉珍駕崩之日農歷二月初六定為祭祖日,每年到設在“三八線”的望祭臺遙望中國,祭祀兩次。1982年3月,重慶織布廠擴建廠房時在江北區寶蓋山洗布塘街發掘出湮沒數百年之久的明玉珍墓“睿陵”,同時出土“玄宮之碑”及一批絲織品等珍貴文物。1983年12月,“睿陵”被列為重慶市文物保護單位,并在原墓址上修建了“明玉珍皇帝陵陳列館”。
老馬劉
====大洪山長崗店人。“老馬劉”是老馬、老劉的合稱,真實姓名無考。至正十二年(1352),元朝官派安陸府(鐘祥)知府綽羅被殺,大洪山地區陷入混亂之中。老馬劉武裝力量居三里崗深山為王達十八年之久,坐收京山、鐘祥、隨州三縣錢糧,官兵不敢正視。明朝洪武元年(1368),朱元璋派遣徐達部下偏將鄧愈率河南略地之師攻打隨州,入大洪山攻克老馬劉寨。道光《大洪山志》稱老馬劉所據之地“舊有三重城基址可尋,敗甲遺鏃及金銀銅鐵古錢之屬,至今猶時時拾得”。
趙邦璧
=====清末農民起義領袖。又名光璧、雙龍。晚清涢山鄉落湖里趙家臺(今大洪山管委會長崗鎮庹家畈)人。趙邦璧農民起義軍是太平天國運動中一支威脅清王朝政權的農民軍,他農民出身,早年讀書習武,19歲參加德安府武試,中秀才,被推為家鄉落湖里九甲甲長、團總。咸豐五年(1855),隨州大旱,路有餓殍,趙邦璧向知州報告災情,請求減免賦稅,遭到斥責,趙遂組織饑民“吃大戶”,富戶上告州暑,趙被捉拿,遇災民解救。九月九日,趙邦璧、李朝順(長崗劉家臺人)等率眾五千余人起義,開糧倉賑濟災民,以大洪山為基地,趙被推為皇帝,黃克鳳為宰相,李朝順為軍師,立國號“后宋”(趙系宋太祖趙匡胤后裔),年號“新民”,并與太平軍、捻軍取得聯系。由馬隊八百,步兵萬余,石大樊為大將軍,范子布為二將軍,廢大清幣,鑄鐵幣“后宋通寶”,在控制境內通用,并出告示,免納錢糧和苛捐雜稅。后來起義軍發展至數千人,先后攻下安陸府、京山縣、德安府、隨州境內大小集鎮20余個。咸豐六年(1856)十月,隨州知州崔蘭馨率兵圍剿,起義軍英勇迎戰;十一月,趙邦璧率兵猛攻隨州城和德安府,太平軍將領陳玉成率部增援。不久清軍兵分三路向大洪山圍剿,在激戰中趙邦璧壯烈犧牲,余部由李朝順、石大凡、范子布率領,在野畈、靈官埡等處,與清軍苦戰后轉移鄂西山區。后崔蘭馨對大洪山群眾恨之入骨,殺戮大量落湖里居民。咸豐皇帝也降旨從嚴查處德安府、安陸府、隨州諸城守城官員,并規定30年不予錄取隨州籍科舉考試生員(“暗踏十科”),使隨州人才在長時間內無抬頭之日。
吳 明 王三章
====隨縣人。白朗義軍到桐柏山時,他們率部與白朗軍會合。吳明有文化、通醫道,被白朗留在身旁參謀軍務、處理信件、起草文告。白朗義軍失敗后,二人下落不明。
喻大炮 謝老幺
====喻大炮,隨縣小林鎮人。謝老幺,隨縣草店鎮人。因不滿袁世凱稱帝,1913年2月,二人聚眾300余人組織“黃綾會”,入會者以黃綾為標識,提出“昆侖山上把脈發,天下英雄是一家。有朝一日時運轉,民國(指袁世凱政權)改個大中華。”聲勢浩大。后與白朗義軍會合,轉戰隨縣各地,打擊劣紳豪富,接濟貧苦百姓,后被李光炎、寇振邦部鎮壓。
管用普 居有禮 周正艮 周興坦
====均為隨縣草店鎮觀止溝人。1913年8月,他們聚眾400余人,組織“黃綾會”,與小林的“黃綾會”相呼應,鄉紳聞風喪膽。白朗義軍進入隨縣后,他們率部參加白朗軍轉戰各地,后被李光炎、寇振邦鎮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