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老吳- 于 2015-12-27 22:08 編輯
領取基本養老金有何條件? 累計繳滿15年允許有中斷 基本養老金是根據個人累計繳費年限、繳費工資、當地職工平均工資、個人賬戶金額、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等因素確定的。 領取基本養老金包括兩大必要條件。首先,參加基本養老保險的個人必須達到法定退休年齡,其次是累計繳納養老保險費時限需滿15年。這樣才可以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 需要提醒的是,我國目前法定的職工退休年齡規定是男性年滿60周歲,女工人年滿50周歲,女干部年滿55周歲。從事特殊工種工作的,退休年齡為男性年滿55周歲、女性年滿45周歲;而經本市勞動鑒定委員會確認完全喪失勞動能力的職工,則可辦理病退手續。 此外,15年是累計繳納養老保險費的時限,中間允許有中斷,不用非得連續繳費15年。
養老金數額由哪些因素決定? 年限越長繳費越高金額越多 職工的基本養老金主要包括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兩部分。另外對于1998年6月30日以前參加工作,2006年1月1日以后符合按月領取基本養老金條件的被保險人,除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外,還要額外再發給過渡性養老金。 繳費年限越長,基礎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的計發比例就越大;繳費水平越高,實際繳費指數就相應增高,計算基礎養老金和過渡性養老金的結果也就更高,這也體現了我國養老保險“多繳多得”的原則。 同一自然年度內,本市職工平均工資是不變的,那么影響基本養老金水平的因素便是個人繳費基數和繳費年限。按同一繳費基數繳納和補繳的養老保險在計算基本養老金時并無區別。所以,養老保險間斷后又補繳的,不會影響基本養老金的計算。
計算方法 養老保險待遇計算公式: 月基本養老金=基礎養老金+個人賬戶養老金 其中基礎養老金=(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2×繳費年限×1%=全省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1+本人平均繳費指數)/2×繳費年限×1% 本人平均繳費工資指數=(a1/Al+a2/AZ+....+an/An)/N 公式中,a1、a2.....an為參保人員退休前1年、2年.......n年本人繳費工資額;A1、A2……An為參保人員退休前1年、2年......n年當地職工平均工資;N為企業和職工實際繳納基本養老保險費的年限。 個人賬戶養老金=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計發月數 例如:上海一名男職工,2010年其60歲退休,上海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為3566元。累計繳費年限為15年時,個人賬戶中有50000元,本人平均繳費指數為0.6。那么,他的基礎養老金=(3566元+3566元×0.6)+2×15×1%=427.92元。他的個人賬戶養老金=50000元/139=359.79元;上列兩項合并,他的月基本養老金為427.92元+359.79元=787.71元。
主要分類 中國養老金主要分為兩類:機關 事業單位人員退休養老金和 企業人員退休 養老金。二者實行的不同制度,被輿論廣泛稱為養老“雙軌制”,兩者待遇差距巨大,是一種歧視性的制度,在中國已經持續20年。具體表現為三個不同:一是統籌的辦法不一樣即企業人員是單位和職工本人按一定標準繳納,機關事業單位的則由 財政統一籌資;二是支付的渠道不一樣即企業人員由自籌賬戶上支付,而機關事業單位則由財政統一支付;三是享受的標準不一樣即機關 事業單位的養老金標準遠遠高于企業退休 人員,差距大概是300%-500%。 企業與機關事業單位由于養老保障制度的不同而造成了兩者之間待遇差異較大,且這種差異已引起 群眾的不滿, 要求縮小差距、統一制度的呼聲日益高漲。
制度調整 國家建立基本養老金正常調整機制是根據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物價上漲情況,適時提高基本養老保險待遇水平。退休人員養老金水平不僅取決于退休時計發的數額,還要隨國家基本養老金水平的調整而增加。計發辦法只是計算確定了參保人員退休時的養老金待遇水平,而參保人員退休后平均還要生活25年以上,需要分享經濟社會發展成果。因此,必須建立基本養老金的正常調整機制。在調整時需要考慮到工資增長、物價、養老保險基金和財政承受能力等多種因素,以當地企業退休人員的養老金水平和上年度企業在崗職工平均工資增長率的一定比例確定。 2015年3月5日上午9時,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開幕會,聽取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作政府工作報告,審查計劃報告和預算報告。其中 李克強講到:企業退休人員基本養老金標準提高10%。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標準統一由55元提高到70元。落實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措施,同步完善工資制度,對基層工作人員給予政策傾斜。
養老金并軌 2014年12月23日,國務院副總理馬凱代表國務院向第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二次會議做了關于統籌推進城鄉社會保障體系建設工作情況的報告,報告中首次明確,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制度改革方案已經國務院常務會議和中央政治局常委會審議通過。 改革的基本思路是一個統一、五個同步。 “一個統一”:黨政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的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從制度和機制上化解“雙軌制”矛盾。 “五個同步”:機關與事業單位同步改革,職業年金與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同步建立、養老保險制度改革與完善工資制度同步推進、待遇調整機制與計發辦法同步改革,改革在全國范圍同步實施。
制度同步 2015年1月14日,國務院正式發布《關于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養老保險制度改革的決定》(國發〔2015〕2號)。方案明確,機關、事業單位建立與企業相同基本養老保險制度,實行單位和個人繳費,改革退休費計發辦法。 另外,職工如果未領夠139個月即死亡,養老金余額可繼承。
發展困境 在中國,養老金一直屬于社會的核心問題。隨著中國老年人口的總數不斷提高,社會養老問題也時刻影響著管理層的整體決策。根據數據統計,當前中國60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高達13.26%,而65歲及以上的人口占比也超出7%的全球老齡化水平。 當前國內社會存在著一種現象,即在老齡人口迅猛增加的同時,社會新增勞動力卻沒有出現顯著性的增長,有研究分析認為中國的人口紅利或將在2020年前后消失?v觀全球的發達資本國家,不少國家同樣出現了類似的難題。以日本為例,經歷了1961年至1970年間的國民倍增發展時期后,日本的綜合國力得到迅速的提升。隨著社會經濟發展水平的增長以及社會醫療技術水平的顯著提高,本土的老年人口出現了前所未有的暴增。更有當地的權威數據預測,2020年后日本的老齡化水平或將高達40%。 在國內通脹壓力持續高漲的環境下,近幾年社會對養老金改革的呼聲也愈發強烈。然而,經歷了多年的實踐試驗,中國式的養老金改革似乎漸行漸遠,而百姓期盼的改革方案卻遲遲沒有出臺。當前中國的養老金改革深陷五大困局:
1、養老金雙軌制困局:國內的養老金雙軌制屬于歷史性遺留問題。由于機關事業單位的改革進程緩慢以及涉及的制度性難題甚多,因此當前國內機關事業的養老保險制度仍沿用著1978年之前的制度。經歷三十余年的差異化發展,養老金雙軌制已然成為當前社會矛盾的激發點。 2、養老金缺口的困局:有調查機構認為,2013年中國的養老金缺口可能達到18.3萬億?梢韵胂,假設該預測成立,當前社會養老金缺口將占國內GDP總值的35%。巨大的養老金缺口也必定影響著國家的財政支出,也會為國家財政帶來巨大的填補壓力。 3、養老金儲備困局:根據數據統計,當前中國養老金儲備規模僅為 GDP總額的2%,該數值遠遠低于全球的平均水平。需要注意的是,養老金個人空賬持續增長是當前的主要問題。 4、養老金投資營運困局:按照數據統計,新農保、城居保以及城鄉保三項保險的累計結余約55%的數額基本屬于活期類存款。養老金進入股市等投資渠道成為社會熱議的話題。 5、延遲退休的制度困局:隨著養老金缺口的持續擴大,延遲退休年齡以及增加個人繳納費用成為緩解社會養老金缺口的主要方式。然而,盲目采取上述的緩和方式必將會引發社會的不滿。
養老金收不抵支 2014年10月30日,財政部公布了2013年全國社保基金決算的報告,2013年,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基金收入是20790億元,比上年增長了14%,支出是16699億元,比上年增長了20%。有專家預測,職工養老保險如此運行下去,年底將出現收不抵支的情況。 不過,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新聞發言人李忠認為,“雖然基金支出的增幅大于收入的增幅,但養老基金的總收入仍然是大于總支出的,能夠確保當期養老金的發放和支付!彼強調,造成企業職工養老保險支出增幅大于收入增幅的主要原因是這些年國家加大了對民生的投入,養老保險受益人群的范圍更廣了,同時保障的水平也更高了。 大型險企的專業人士崔鵬認為:支出增速連年大于收入增速的主要原因有二:首先,收入的一部分拿去填補了過去的 隱性債務,造成了支出增加;其次,近幾年來,社會平均工資的增長情況和養老金支出的增長情況存在不匹配。
改革首先要解決的就是公平問題,那么,這項改革究竟會影響哪些人?我們一起來聽聽專家的分析。 改革的目標人群十分明確,適用于按照公務員法管理的單位、參照公務員法管理的機關(單位)、事業單位及其編制內的工作人員。就是機關事業單位所有在職人員,實施老人老辦法、新人新制度、中人逐步過渡的辦法。這也就意味著,改革前已退休的人員維持原待遇不變,并參加今后的待遇調整;而改革后參加工作的新人參與社保;應該說對于這兩類人,改革帶來的變化并不大,改革直接影響的是約700萬名在職公務員,以及超過3000萬事業單位工作人員。
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社會保障研究所所長 金維剛: 對于改革前已經參加工作,改革后已經退休的這些人我們把他稱為中人,對于這些群體,一方面他們要參加改革要進行繳費,另一方面由于他們過去視同繳費的這些年限,過去實際上是沒有這種單位和個人繳費的積累,所以要給他們實行一些過渡性的辦法。 為了避免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出現改革后養老金出現較大幅度降低的情況,改革方案中明確,對改革前參加工作,改革后退休的人員,確定視同繳費年限,在發給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的同時,在依據視同繳費年限長短等因素,發給過渡性養老金,同時,為更好保持中人待遇的銜接,決定實施之日,也就是2014年10月1日以前參加工作的機關事業單位在職人員,實行新辦法后,養老金低于老辦法的,按老辦法補齊,以確保待遇不降低,新辦法計發的養老金高于老辦法的,對高出部分有所限制,以防止養老金的不合理增加。
視同繳費不會影響養老保險基金安全 專家多次提到了一個詞,就是視同繳費年限,這究竟是什么意思?它在改革中的作用是什么呢? 所謂視同繳費年限,通俗的說就是職工全部工作年限中,其實際繳費年限之前的按國家規定計算的連續工作時間。也就是說,在這次改革中,決定的實施之日成為一個節點,也就是在2014年10月1日前參加工作的機關事業單位人員,在此日期之前的都被視作已經繳納養老保險對待。 視同繳費也就意味著賬戶中實際并沒有這筆錢,這也引發了不少的擔憂,3700萬人攜帶長短各不相同的視同繳費年限參加社保,會不會給本就存在一定支付壓力的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帶來風險呢?為了避免這種風險,改革方案中明確,改革初期,機關事業單位養老保險基金單獨建賬,與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分別管理使用。
改革后養老金如何計算 可能出現的風險被規避掉了,那么眼下在職的機關事業單位工作人員,以及未來的新人會按照什么標準參加社保,他們的養老保險又該如何繳納呢? 《決定》明確,改革后基本養老保險費由單位和個人共同負擔。單位繳費的比例為本單位工資總額的20%,個人繳費的比例為本人繳費工資的8%,由單位代扣。按本人繳費工資的數額建立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全部由個人繳費形成。個人工資超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300%以上的部分,不計入個人繳費工資基數;低于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平均工資60%的,按當地在崗職工平均工資的60%計算個人繳費工資基數。 本決定實施后參加工作、個人繳費年限累計滿15年的人員,退休后按月發給基本養老金;攫B老金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退休時的基礎養老金月標準以當地上年度在崗職工月平均工資和本人指數化月平均繳費工資的平均值為基數,繳費每滿1年發給1%。個人賬戶養老金月標準為個人賬戶儲存額除以計發月數,計發月數根據本人退休時城鎮人口平均預期壽命、本人退休年齡、利息等因素確定。 為了保障改革的平穩推進,國家在基本養老保險之外,又給機關事業單位人員設立了職業年金,《決定》中規定,單位按本單位工資總額的8%繳費,個人按本人繳費工資4%的繳費。工作人員退休后,按月領取職業年金待遇。 |